一題不會寫,難過好幾天的第一名,跟遲交作業的最後一名,兩個人行為背後有同樣目的

2018-06-06 05:20

? 人氣

身為父母的你會陷入:「我沒有要求孩子要考高分!我都跟他說,只要盡力就好了!」或是「孩子你連努力都沒有,就放棄,很糟糕!」的迷思嗎?與其花力氣「找原因」,還不如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及需求」,才能更柔軟地貼近孩子的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自卑感到優越感,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安均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常常上台領獎。安均非常非常認真,做許多事情都一絲不苟,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自己一個題目不會,而情緒低落好幾天,甚至常常在班上暴走發脾氣。

佳文則是在另外一個極端,考試常常不及格,作業時常缺交,偶爾會看見佳文上課拿起課本,可是不到十分鐘,馬上就打起瞌睡。如果老師叮嚀他要多努力,佳文也只是一派輕鬆地說:「沒差啦,反正我也念不起來。」

兩個孩子看起來的表現風格完全不同:一個「過度努力」、一個「放棄努力」,但可能在心底深處,有非常驚人的相似性:「自卑感」

就阿德勒的心理學來看,由於孩子在幼年時期的認知不成熟,加上生理上的弱勢,因此在主觀的知覺中,必然會有自卑感,於是所建構的人生原型總是朝著克服自卑或補償自卑的方向前進。因此產生「自卑感/優越感」、「自卑情結/優越情結」、「人生風格/虛構目的」這幾個面向,所共同建構的架構與視角來窺得孩子的樣貌,進而幫助父母去客觀理解孩子心態發展的重要觀念。

(
由於孩子在幼年時期的認知不成熟,加上生理上的弱勢,因此在主觀的知覺中,必然會有自卑感。(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首先,要來了解什麼是自卑感及優越感?

一、自卑感

「自卑感(Inferiority)」比較適切的翻譯,應該是「自覺不足」。阿德勒認為,人從一出生,就是在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這個世界上,因此擁有很多的缺點、不足,而感覺到自己有這些不足,就是「自卑感」。每個人的自卑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成績不好、長得矮、害怕沒朋友、渴望被愛等。如果用白話的方式解釋:自卑感指的就是孩子的「痛點」,一旦戳到,就會容易讓孩子感覺非常「不舒服」。

二、優越感

與自卑感成對的概念就是「優越感(Superiority)」。生而為人,自然會有一股「讓自己變好」的趨力,也就是阿德勒說的「追求優越感」,所以我們會努力念書、去打籃球、參加社團交朋友等。而自卑感則是在這個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提醒我們還有哪裡還需要改進的指標。

三、從自卑感到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而這個從自卑感到優越感的過程,是一個健康的過程,因為那讓我們成長、進步。而我們人類進步的動力,也都跟這個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有關。

以安均的案例來說:當他考試考差了,不滿意自己的成績,就會好好認真念書,而「認真念書」就是一種「克服自己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是一件好的事情,是具有積極建設性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