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不會寫,難過好幾天的第一名,跟遲交作業的最後一名,兩個人行為背後有同樣目的

2018-06-06 05:20

? 人氣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認真念書」就是一種「克服自己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是一件好的事情,是具有積極建設性的。(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

不過,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二種情況:「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與「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自卑情結

當一個人想要擺脫自己的自卑感,但自我價值、勇氣不足,或自我過去所累積的經驗無法幫助他配備好面對困境的能力時,可能會因努力的方向錯誤,導致徒勞無功,因而變成很深的自卑情結,進而選擇逃避的方式當作藉口。例如很多人會透過「放棄努力」,讓自己避開「我盡力了,卻還是做不到,所以有更深的挫敗感」的感覺。

而自卑情結很深的人,會常常感覺到「我沒有能力、我很失敗、我很差」,例如上述例子中的佳文與安均,對於自己的成績表現不好時,對自己有很負面的感覺。而這種「逃避」的方式,並不能真正讓自己變得更好。

二、優越情結

而有的人會從自卑情結發展出「優越情結」。

舉例來說,有的人明明是很沒自信的,但卻很習慣把自己講得很厲害,不斷向別人自誇;有的孩子心裡很難接受成績不好的自己,就會幫自己訂一個「我一定要考全班或全校第一名」的目標;或是一個非常害羞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必須「跟所有的人自在地打成一片」,才算是融入人群。

優越情結就是這種「過度補償」的傾向,就是俗語所說的:「打腫臉充胖子」,或是「好高騖遠」。

優越情結很深的人,看起來很努力、目標訂定得很漂亮,但其實也是一種用來「保護過度自卑感」的保護罩。

(
優越情結很深的人,看起來很努力、目標訂定得很漂亮,但其實也是一種用來「保護過度自卑感」的保護罩。(圖/barskefranck@pixabay

虛構目的論,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因此稱之為「虛構目的(Fictional Goal)」。而「虛構」兩個字,代表這個目的是個人虛構、想像出來的產物,也就是人們在自己的腦海裡,默默給自己設下一個用來解決自己問題的隱形標竿。

因此在面對親子溝通時,身為父母的我們要不同於過去「找原因」的習慣,不再一直追問孩子:「為什麼你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問原因)」,而是要去思考:「孩子這麼做,達成了什麼目的?或滿足了孩子的什麼需求?(問目的)」。

舉例來說:過去父母會認為,因為自己一氣之下,所以打了孩子,好像「情緒是因,行為是果」。但阿德勒卻認為,我們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情緒。換句話說,父母會打孩子,是因為「打孩子可以讓孩子聽話,因此『利用了憤怒』」。

過去,身為父母總認為:「一定有什麼原因讓孩子不去上學」,並試圖去找原因;現在了解到這種思維模式後,身為父母的我們要轉化思考:「『不去上學』可以滿足孩子的什麼目的?」例如,不上學可以避開在學校的人際衝突?或是可以留在家裡面,守護著爸爸媽媽的婚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