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蓋來住的,為何會變成金融商品炒作?G7央行總裁指出市場機制弊病

2022-06-28 09:40

? 人氣

第四,商品化 - 將某一項物品用來銷售 - 可能會腐蝕被定價的那項活動的價值。當我們從市場經濟體邁向市場社會,價值和價值觀都在改變。漸漸地,某項事物、某個行動或某個人的價值會被視同他(它)們的貨幣價值,也就是受市場決定的貨幣價值。買進與賣出的邏輯不再只適用於物質商品,而是漸漸左右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醫療的分配乃至教育、公共安全與環境保護等。如桑德爾主張:「當我們決定特定物品可以被買與賣,就等於決定(至少心照不宣地決定)將那一項物品視為商品是適當的 - 也就是說,將它視為獲利與使用工具是適當的。」而且我們會假設(至少心照不宣地假設),在那個過程中,社會的價值觀將不會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數物品不會因為它們存在於市場上就改變,不過,誠如我們將見到的,當每一種人類活動都被貼上標價,特定道德與文明商品勢必會遭到腐蝕。我們應該為了獲得更多效率而進行多大程度的互利交易?這是一個道德上的疑問。性應該被拿出來標售嗎?是否應該設置一個交易生育權的市場?為什麼不舉辦一場兵役退出權的拍賣會?大學應不應該基於為某些崇高目標籌募資金的目的而出售入學資格?標準經濟學的推理是,市場交易的普及能提高經濟效率,但不會產生道德成本。這個標準立場是由197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肯尼斯.亞洛(Kenneth Arrow)最先提出。簡單來說,這項經濟論述主張,將一項物品商品化並不會改變它的特性,而且,道德行為是一種需要節約(eco-nomised)的商品。這兩項主張都不具說服力,而且,由於他們並未更嚴肅看待這些觀點所造成的後果,所以這堪稱對經濟學專業的一種控訴。

延伸閱讀:疫情衝擊29歲成街友!看遍「再努力也睡公園」悲歌 他打造「日領2000」夢幻清潔公司翻轉弱勢

當市場的觸角擴大到傳統上受非市場規範支配的生活領域,「市場絕不會汙染它們碰觸的商品或活動」這個見解就會變得愈來愈不可信。且讓我們看看三個和孩童有關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一個著名的以色列日照中心案例,這家日照中心決定對太晚接孩子回家的父母罰款,因為父母一旦遲到,就會導致日照中心員工不得不延遲下班,相當不便。沒想到這個辦法實施後,遲接孩子的案例卻大幅增加,因為罰金被視為一種手續費,使得父母不再因為害老師等待而擔心社交汙名的問題。父母寧可負擔這項成本,進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安排他們的時間。

第二個例子(桑德爾曾引用)是為了驅使孩子讀書而屈服於付錢給他們的誘惑。這個做法不僅為「閱讀」活動標上了一個相對於繼續玩手機的價格,也暗示閱讀是一件需要獲得補償才能做的苦差事,而不是一件值得享受且本質上有益的事。當一切變得相對,就沒有什麼事是永遠不可改變的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