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人不願花1萬買沙發,卻肯花10萬升級汽車座椅?這個思維陷阱讓你多花錢

2022-06-03 09:10

? 人氣

為何男人不願花1萬買沙發,卻肯花10萬升級汽車座椅?(示意圖/美聯社)

為何男人不願花1萬買沙發,卻肯花10萬升級汽車座椅?(示意圖/美聯社)

比例偏誤(Proportion Bias):「比例偏誤」是屬於一種認知偏誤,與「框架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概念源於我們在處理明確數字上,比起相對需要計算的比例或百分比較為容易。例如,當被要求評估兩個以年度計費的串流影音服務方案(例如,方案A為每週可下載觀賞7部新電影,和方案B每年可下載觀賞364部新電影)時,在此條件下,人們似乎傾向更喜歡方案B。這是因為我們的感官認知系統與絕對理性系統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感官認知系統會將資訊具體地加以編碼,對於明確數字會比對比例或百分比數字產生更具體的詮釋。基本上,由於人們每天接觸的訊息均處於資訊超載的狀態,因此多數人會運用「捷思法」(heuristics)來處理資訊,直接了當的明確數字比需要計算的比例數字更接近「捷思法」的原則,因此比較容易獲得青睞,但「比例偏誤」也隨之形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百貨公司的週年慶常常會標榜「滿千送百」或是「滿萬送千」,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不同,回饋的比例都是10%。但是事實上,兩者的門檻卻是天差地遠,相距高達十倍之多:「滿千送百」是消費金額只需到達一千元即可享受回饋,但是「滿萬送千」卻是消費要高達一萬元才能享有回饋。然而,由於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訊息刺激,大多採取所需認知資源較少的捷思法加以處理,因此常常誤入語意的表面陷阱而不自知。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今天你想買一支手錶,在A商店看到這支手錶的售價是4,000元,當你正要掏錢付帳的時候,你的朋友打電話告訴你,在B商店看到同一款手錶只需要3,600元,但是從A商店到B商店的車程有10分鐘。此時你會怎麼做呢?此時你是否願意多花十分鐘的車程去購買價格便宜400元的同款手錶?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類似的例子:今天你打算購買一支iPhone,你在某一蘋果正式授權經銷商C商店的店內看到的售價是40,000元,當你正要付錢購買之時,你的朋友打電話告訴你,同款且相同規格的iPhone在某大知名電信通路D商店只需要39,600元,但是從你目前所在的C商店到D商店需要10分鐘的車程。此時你會多花10分鐘去買價格便宜400元的同款iPhone嗎?

延伸閱讀:收銀機旁為何總是放著口香糖、小零食?便利商店商品陳列巧思大解密:原來有這用意!

以上述的兩個例子來作比較,你覺得在哪一種情況之下,你會比較願意多花10分鐘的車程去買售價便宜400元的商品呢?

以我自己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一種情境(手錶)之下,一般人比較願意多花10分鐘的車程去買便宜400元的手錶;但是在第二種情境(iPhone)之下,一般人卻比較不願意多花10分鐘的車程去買便宜400元的iPhone。道理何在?

一般人的想法如下:在第一種情境(手錶)之下,多花10分鐘車程的時間可省下的金錢比例是:400/4000 = 0.1。從經濟學的觀點來,這10分鐘車程的時間可以獲得原價九折的優惠,也就是10%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第二種情境(iPhone)之下,多花10分鐘車程的時間可以省下的金錢比例是:400/40000 = 0.01,相當於僅有1%的經濟效益。

這就是典型的「比例偏誤」迷思!多花了10分鐘的時間成本所換取的經濟效益,在兩種情境之下都是400元,其意願強度應該並無不同。但是為何人們要考慮原本商品的售價,並且據以計算出效益比例呢?此兩種情境之下所省下的400元,在貨幣市場上的價值並無差別,具有完全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對於理性的人而言,在這兩種情況之下,願意多花十分鐘車程的時間成本去購買較便宜商品的意願強度,應該是不分軒輊。

「比例偏誤」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再想像一下,你最近打算把一台開了20年的老車換掉,心目中的理想選擇是一台售價200萬元的進口品牌汽車。當你進入該汽車的經銷商後,當一切配備與價格都談妥之後,汽車業務突然問你要不要升級至原價20萬的控溫座椅?只需要加價10萬元,這時你會怎麼做決定呢?

許多人可能會選擇同意加價10萬元升級至此種原本20萬元的控溫座椅,雖然平日可能不願意花10萬元購買客廳的沙發,即使心裡很清楚坐在客廳沙發上的時間遠比在汽車上的時間多。此一決策背後的原因亦與「比例偏誤」脫離不了關係,因為相對於價值200萬元的汽車而言,10萬元只是相當於5%的金額而已。再者,花10萬元便能獲得原價20萬元的控溫座椅,相當於以對折的價格購買到此一商品,你的內心感到此種升級實在是太划算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人們除了在貨幣價值上的計算容易陷入「比例偏誤」的迷思而不自知外,在人生的過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算不如天算!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第五回中有這麼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後世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如果太過於斤斤計較,對一切事物都予以精算得失,到頭來反而得不償失。

人生在世,不必太過執著於利益得失,眼前的現實未必能夠保證日後的獲益,特別是在朋友之間的相處。朋友相交,貴乎知心,不必在乎什麼財富地位,身分高低;若是太過在乎朋友之間付出多寡,恐怕無法結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

我去年九月從國外回來,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必須在防疫旅館隔離14天。然而,在這14天當中,恰逢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在中秋節前夕前幾天,我的朋友們絡繹不絕地將補給品送到我下榻的旅館,有些人甚至於親自送達,就算是只能放在旅館櫃檯無法與我會面,他們仍是千里迢迢不辭辛勞地前來表達慰問之意。對於他們的情誼,我深深地銘感五內。

在與交易有關的經濟行為當中,如何避免「比例偏誤」的一項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無視於比例,而將重心放在絕對數字之上。至於朋友之間的相處,則請把「比例偏誤」完全拋諸腦後,過於精算只會讓你身邊留下的只是和你同類型的人士,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要想讓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遂,不妨就從避免「比例偏誤」做起!

作者介紹:高登第

高登第教授(Professor Danny T. Kao., Ph. D.),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左腦悠遊於心理學相關研究,右腦縱情於西洋古典音樂欣賞。專長為社會心理學與消費心理學,曾出版多部古典音樂與管理學經典譯著,學術著作則發表於《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以及《Psychological Reports》等多本國際性心理學期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直覺陷阱:擺脫認知偏誤,擁有理性又感性的30個超強心理素質》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