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本益比選股?法人點出尷尬真相:低本益比有雷,股價未必會補漲

2022-05-31 08:40

? 人氣

如果本益比可以成為絕對標準,我們只要直接找出低本益比股票投資即可。但是,實際的交易中,合理的本益比有時會高估,有時又會低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延伸閱讀:選股時,如何找出會賺錢的企業?財報分析:成本分兩種,這種比例高的公司比較賺

韓國的 KOSPI 指數就是代表性的例子。雖然分析顯示全世界市場上漲時,韓國市場也會一同上漲,且由於相對低估的緣故,漲幅應會大於其他國家。但如果追不上其他國家的上漲,分析師又會說,這是因為韓國存在地緣政治風險,所以適用相對較低的本益比(儘管韓國的 KOSPI 有地緣政治風險,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還是偏低,因此賦予低倍數也屬合理)。如果市場下跌,本益比變得相當低,這時低本益比代表的除了是買進時機以外,也可能代表了下跌的理由,甚至還會再繼續壓低合理的本益比並下跌。另一方面,2017 年在川普總統就任後,美國道瓊指數的市場本益比上漲到 23 倍,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否算是高估呢?然而,市場專家們考量到美國經濟復甦狀態,預期還會再升高,這時他們認為 23 倍並非高估。

相較之下,2017 年同期,韓國市場本益比是 11 倍,卻沒有人認為這代表被低估,會有機會繼續上升。美國和韓國存在差異,而這個「差異」指的是分析本益比的核心。2000 年 IT 泡沫化時期,幾乎所有 IT 股的本益比都超過 100 倍,儘管倍數已經漲得非常高,也還是有不計其數的專家認為比起成長性,這樣的數字並不算高估。2015 年生技製藥熱潮期間,多數生技股的本益比達到 50∼100 倍,而當時大家都主張製藥產業是未來成長產業,至少要給到 30 倍以上。2016 年以後,生技製藥趨於疲軟,本益比降到 30 倍以下時,則認為當初對產業的未來過分期待,目前還不算是達到低價。

我們應了解市場的狀況、產業類別的狀況,並根據每個不同的條件,和橡皮筋一樣的靈活,計算出多樣且合理的本益比。尤其是絕對不可比較產業間的倍數,汽車業、IT 產業、製藥產業等的倍數絕對無法一致。目前汽車業的本益比合理約落在 6∼7 倍左右,但假如汽車業情況好轉,成為市場指標,那麼本益比便須提高到 10 倍才能計出合理的股價。2017 年 IT 產業狀況良好,成為指標時,相關產業的本益比給到 10 倍以上,更有資料顯示,其中一部分業績大漲的企業股票本益比達到 15∼20 倍,以計算目標股價。當產業和企業情況好轉,處在收益增加的區間,將會被賦予相較平時更高的倍數。所以,比起傳產,開發新技術、新藥的成長型公司自然會有較高的倍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