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類學家解不開的謎,線索竟藏在台灣「這植物」?中研院「突破研究」大獲國際矚目!

2018-05-04 16:05

? 人氣

構樹的分佈,也標記出南島語族——構樹栽培與使用者——的起點與遷移路線:從臺灣出發,沿著海路經過印尼、新幾內亞到遠大洋洲。

僅存的明顯疑問是,南島語族活躍的菲律賓為何沒有攜帶 CP-17 的構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鍾國芳與研究團隊研讀文獻及標本館資料,發現菲律賓不是現存構樹的原生地。他們推論,史前時期隨南島語族前來、帶有 CP-17 的構樹可能在菲律賓水土不服、不易種植。且紡織技術傳入當地,取代了樹皮布,構樹的種植與使用文化逐漸消失,類似臺灣原住民族的狀況。直到第二次世紀大戰前,菲律賓才因公共政策大量移植構樹。

對於從構樹葉綠體基因描繪出南島語族史前航線、佐證「出臺灣說」的研究過程,鍾國芳認為是「努力與幸運的結合」。(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對於從構樹葉綠體基因描繪出南島語族史前航線、佐證「出臺灣說」的研究過程,鍾國芳認為是「努力與幸運的結合」。(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採集樣本、聯絡各地的標本館,某些治安不佳的田野甚至讓我們擔心自身安全。也為了 DNA 定序消耗了超過百萬元的經費,其中當然有些是訊息雜亂、難以判讀的,我們也只能忘記耗費的時間、人力與經費,繼續分析。」經過了 7 年的努力,鍾國芳團隊終於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的肯定。

不是所有努力研究的結果,都會很戲劇化、搏得大眾關注。基礎科學工作經常是以「不那麼幸運」的時候居多。

鍾國芳坦承,如果南島語族在數千年前攜帶的構樹不屬於臺灣獨有的基因單倍型,而是臺灣、中國大陸區域皆有的其他單倍型,那麼這個研究的成果雖仍是重要的學術發現,但或許就不會有那麼高的新聞價值。「南島語族攜帶 CP-17 的構樹,對後來的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巧合。科學工作重視的,是嚴謹的研究和推論過程,不論結果如何,用平常心接受就好。」

在 20 多年前,鍾國芳是臺灣植物分類學領域最早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植物多樣性研究的碩士生之一,鍾國芳樂於接受新方法,並認為「目前研究團隊成員使用的次世代分子定序,遠比我當年的方法更強大,而技術都是手段,最重要的是研究問題本身。」

鍾國芳的團隊中有許多森林系畢業生,原本對分子生物學非常陌生,多數是加入團隊後開始學習進而熟練。他相信,研究團隊能提供給成員的訓練不僅是新技術,最重要的是「討論的文化」,從研究生到助理、博士後研究員都能從同儕的日常討論中,聊出解答問題的方法。

文/林任遠

本文、圖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植物 DNA 竟記載著歷史!構樹說的南島語族遷徙史)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