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早療先驅是他!棄高薪到偏鄉行醫,揭傳奇醫生吳炎村年過70仍持續服務的背後故事

2022-03-31 07:30

? 人氣

在成大醫院工作七年後,吳炎村轉往台南的郭綜合醫院任職,後來又到新營另一家私人醫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3 年,他接到一通改變命運的電話。時任若瑟醫院副院長的蔡孟宏醫師,邀請他到復健科任職。「我們醫院的復健科醫生要離職了,這裡很缺您這種專業人才,鄉下老人又多,而且這間醫院很特別,神父們做什麼都是先想到需要的人,還有很多需早期療育的小病人需要照顧……來幫忙吧!拜託啦!」

當時,吳炎村其實已答應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但考慮到若瑟醫院即將沒有復健科醫師,而台東基督教醫院還有,黄院長的叮嚀在腦海中響起。該去哪裡,答案已經很清楚。

若瑟醫院經營層的主要神職人員,長年不支薪的奉獻精神,也成為吳炎村(左二)留在當地行醫的動力。右一為創辦人之一的畢耀遠神父。(圖/天下文化提供)
若瑟醫院經營層的主要神職人員,長年不支薪的奉獻精神,也成為吳炎村(左二)留在當地行醫的動力。右一為創辦人之一的畢耀遠神父。(圖/天下文化提供)

肩負照顧早療兒童的使命

台灣的早療工作起步較歐美晚,傳統上常認為小孩子「大隻雞慢啼」(台語),部分家長因而忽略嬰幼兒的發展遲緩問題。直到19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和觀念進步,在家長與兒童福利、身心障礙團體的推動下,早期療育才漸受重視。

1995年內政部成立早療推動委員會,1999年成立兒童局,之後幾年,社政、教育和衛生醫藥部門陸續與民間合作,在全台建構通報體系、評估模式與專業療育做法,並立法將早療服務相關條文落實在各級法規,各縣市政府陸續展開早療培訓計畫。

然而雲林是農業縣,民眾所得偏低,資源有限,要做早療並不容易;尤其偏鄉的環境遠不如都市,做早療要花費很多的成本和人力,多數醫院不願意投入。再加上偏鄉的隔代教養和新住民家庭快速增加,親子互動和語言刺激較少,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也容易被忽略,因而錯過黄金治療期,對家庭、教育成本及社會福利,都將形成負擔。

2000年,家扶中心開始籌劃早期療育服務方案,並接受雲林縣政府委託成立早期療育組,次年進駐西螺兒童福利館成立早期療育中心及設日托班,為雲林的早療工作跨出了穩定的步伐。

2002年,端木梁醫師在復健科擔任主任時,若瑟醫院開辦雲林縣第一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隔年吳炎村到職,擔任復健科醫師,一肩挑起找出並幫助這些孩子的任務,更走出醫院,前進到交通更不易、資源更匱乏的鄉鎮,在第一線幫助孩子。

2004年若瑟醫院開辦斗六早療中心,2008年承辦口湖早療中心,2009年承辦台西早療中心,那些年同時支援斗六長照中心和雲林特教學校等單位,吳炎村親自到各據點看診,觀察孩子們的認知、肢體和語言發展,再與治療師擬訂適合的治療及復健方式。

前往偏鄉,來回車程至少兩小時。吳炎村早上在醫院看診,中午一結束就要立刻出發,趕在下午一點半抵達朴子或口湖。為此,太太蔡明珠當起司機,整整十年,夫婦倆趕路的身影穿梭在雲嘉鄉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