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早療先驅是他!棄高薪到偏鄉行醫,揭傳奇醫生吳炎村年過70仍持續服務的背後故事

2022-03-31 07:30

? 人氣

意到偏鄉服務的醫師並不多,曾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並獲蔡英文總統接見的吳炎村,是其中之一。(圖/天下文化提供)

意到偏鄉服務的醫師並不多,曾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並獲蔡英文總統接見的吳炎村,是其中之一。(圖/天下文化提供)

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哪裡

願意到偏鄉服務的醫師,並不多。曾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並獲蔡英文總統接見的吳炎村,是其中之一。

「 如果自己是醫生就好了。」原本任職台糖工程師的他,在三十四歲時毅然轉身習醫,來自他對岳父母長期病痛纏身的心疼。

2003 年,他來到雲林虎尾的若瑟醫院復健科任職至今,不僅協助執行早療業務,更在口湖、斗六與台西地區開設早療據點。

在當地人眼中,他是「雲林早療先驅 」。

年過七旬的吳炎村在診間蹲下身,細心檢查輪椅上的小病人:「來,腿往前伸,我們看一下膝蓋喔……」像這樣的早療兒童,是吳炎村自2003年來到若瑟醫院復健科任職至今,主要的病患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療兒童,通常是指六歲以下,認知、語言、粗動作、精細動作發展遲緩或過動,注意力欠佳的小孩。

如果不是在三十四歲時,報考第一屆成大學士後醫學系並順利錄取,今天的吳炎村應該已從台糖退休,在國營事業的制度下,開展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

試圖尋求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1949年,吳炎村出生於嘉義縣鹿草鄉,父親是獸醫師在鄉公所上班,母親是淳樸的農民,他二十二歲從淡江化學系畢業後不久,先在一家化學工廠工作,後來便進入台南鹽水糖廠當工程師。

然而,看到擔任教職的岳父母,苦於健康不佳,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他感到相當不捨,竟浮現了這樣的念頭:「如果自己是醫生就好了。」妻子蔡明珠知道後,不但沒有反對,反而全力支持。

當時成大剛開辦學士後醫學系,吳炎村只有一次機會,因為年齡限制是35歲。他毅然放下台糖工程師的鐵飯碗,試圖尋求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入學之後,他是全班年紀第二長的學生;大他一歲的那位同學,原來在中央銀行已當到課長,還有同學讀過博士班、當過講師。大家都是大人了,心性已定,很珍惜得來不易的學醫機會,同學間有著濃濃的用功氣氛,沒有人敢貪玩或心存僥倖。

重做新鮮人的興奮沒幾天,吳炎村馬上面臨沉重的功課壓力。成大是五年制學士後醫學系,大一沒有共同科目,一入學就是艱深的專業科目,再加上老師很嚴,壓力極大,逼得他非用功不可。

當時成大醫院還沒建好,醫學院和成大校本部之間隔著一條大馬路,吳炎村幾乎不曾參與過校本部的升旗等活動,也沒有體育課等輕鬆課程。他有時感覺讀醫學院好像上補習班,每天全是上課考試,即使下課也在K書。但更多時候,他常從教室的窗口,眺望不遠處那片施工中的醫院大樓工地,看著鋼筋大樓一層層往上增加,心裡滿是憧憬和期待。

有感於家人健康不佳,讓吳炎村(右三)興起放下鐵飯碗改而從醫的念頭,考上成大後醫學系,開展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圖/天下文化提供)
有感於家人健康不佳,讓吳炎村(右三)興起放下鐵飯碗改而從醫的念頭,考上成大後醫學系,開展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圖/天下文化提供)

「成大醫學系第一屆」的使命感

師長們也對這批白袍新生寄予厚望,一手創辦醫學院的黃崑巖院長,每週跟全班學生談話,從做人做事、教學得失,談到如何面對各種社會現象。

黃院長常勉勵學生們腳踏實地,做一個好醫師。他最常說:「名醫不等於良醫。」希望學生們畢業後去做基礎研究,或是做其他醫師不願做的事,而非追求成為名醫。

吳炎村更記得,黃院長說過很多次:所謂「良醫」,即是不為名、不為利,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吳炎村也難忘教解剖的沈清良教授。他說,沈教授要求很嚴格,常考試,每次考完發考卷會從高分往下發,愈到後面學生就會愈緊張。

沈教授教學很認真,開學沒多久就記得全班學生的名字,上課時走過學生身邊,會突然冒出一句:「你最近成績退步了,要加油。」

見習與實習的北漂行

大二下學期起,展開見習課及實習課,必須有醫院為學生們實地教學。在成大醫院未落成的情況下,有人建議在台南找醫院,但黃崑巖堅持把學生們送到台大醫院訓練,因為他認為:「從優秀工廠出來的成品,會有一定的品質水準。」

四十九名成大學生北上之後,盡量與台大學生合班上課,並分成小組到台大醫院各科及各病房見習,每組只有三、四人,以免對台大的教學空間和品質形成壓力。

「在全國醫界的最高殿堂台大醫學院,瞻仰多位醫界大師的風采並向其學習,讓我們獲益良多。在這裡的訓練嚴格、扎實,黃院長應是很放心的,」吳炎村回憶,有些師長較為嚴厲,不過大家很團結,相互打氣,彼此提醒要忍耐,各小組之間更會互相幫忙,交換經驗。

黃院長週週北上和學生聊天,聽大家吐苦水,也會安慰每個人。「久而久之,我們就在那種艱困和磨練中長大了,養成逆來順受、忍辱負重的個性,比較能承擔壓力,」吳炎村說,這段「北漂」歷程,多年來始終是同學們心中的「出埃及記」,歷經艱辛困頓,最後換得豐美果實。

大五下學期,成大醫院落成啟用,吳炎村和同學們回到成大,院內上上下下充滿著朝氣和鬥志。實習醫師階段結束後,吳炎村進入復健科當醫師,一天工作十小時以上,但他以「成大醫學系第一屆」自許,有著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之所以選擇復健科,是因為太冷門沒人要去。1990年代的台灣,復健科不受重視,幾乎無人開業做復健科診所,「因為復健科不容易賺錢啦,」吳炎村笑著說。

一通改變命運的電話

關於賺錢,吳炎村靦腆的表示,讀醫學院時,學校曾調查過學生對日後薪水的期望值,他看到很多同學寫七萬、八萬時,非常驚訝,心想:「我以前在糖廠的月薪才一萬五千元,做醫生只要比在糖廠好就行了。」

在成大醫院工作七年後,吳炎村轉往台南的郭綜合醫院任職,後來又到新營另一家私人醫院。

2003 年,他接到一通改變命運的電話。時任若瑟醫院副院長的蔡孟宏醫師,邀請他到復健科任職。「我們醫院的復健科醫生要離職了,這裡很缺您這種專業人才,鄉下老人又多,而且這間醫院很特別,神父們做什麼都是先想到需要的人,還有很多需早期療育的小病人需要照顧……來幫忙吧!拜託啦!」

當時,吳炎村其實已答應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但考慮到若瑟醫院即將沒有復健科醫師,而台東基督教醫院還有,黄院長的叮嚀在腦海中響起。該去哪裡,答案已經很清楚。

若瑟醫院經營層的主要神職人員,長年不支薪的奉獻精神,也成為吳炎村(左二)留在當地行醫的動力。右一為創辦人之一的畢耀遠神父。(圖/天下文化提供)
若瑟醫院經營層的主要神職人員,長年不支薪的奉獻精神,也成為吳炎村(左二)留在當地行醫的動力。右一為創辦人之一的畢耀遠神父。(圖/天下文化提供)

肩負照顧早療兒童的使命

台灣的早療工作起步較歐美晚,傳統上常認為小孩子「大隻雞慢啼」(台語),部分家長因而忽略嬰幼兒的發展遲緩問題。直到19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和觀念進步,在家長與兒童福利、身心障礙團體的推動下,早期療育才漸受重視。

1995年內政部成立早療推動委員會,1999年成立兒童局,之後幾年,社政、教育和衛生醫藥部門陸續與民間合作,在全台建構通報體系、評估模式與專業療育做法,並立法將早療服務相關條文落實在各級法規,各縣市政府陸續展開早療培訓計畫。

然而雲林是農業縣,民眾所得偏低,資源有限,要做早療並不容易;尤其偏鄉的環境遠不如都市,做早療要花費很多的成本和人力,多數醫院不願意投入。再加上偏鄉的隔代教養和新住民家庭快速增加,親子互動和語言刺激較少,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也容易被忽略,因而錯過黄金治療期,對家庭、教育成本及社會福利,都將形成負擔。

2000年,家扶中心開始籌劃早期療育服務方案,並接受雲林縣政府委託成立早期療育組,次年進駐西螺兒童福利館成立早期療育中心及設日托班,為雲林的早療工作跨出了穩定的步伐。

2002年,端木梁醫師在復健科擔任主任時,若瑟醫院開辦雲林縣第一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隔年吳炎村到職,擔任復健科醫師,一肩挑起找出並幫助這些孩子的任務,更走出醫院,前進到交通更不易、資源更匱乏的鄉鎮,在第一線幫助孩子。

2004年若瑟醫院開辦斗六早療中心,2008年承辦口湖早療中心,2009年承辦台西早療中心,那些年同時支援斗六長照中心和雲林特教學校等單位,吳炎村親自到各據點看診,觀察孩子們的認知、肢體和語言發展,再與治療師擬訂適合的治療及復健方式。

前往偏鄉,來回車程至少兩小時。吳炎村早上在醫院看診,中午一結束就要立刻出發,趕在下午一點半抵達朴子或口湖。為此,太太蔡明珠當起司機,整整十年,夫婦倆趕路的身影穿梭在雲嘉鄉野。

早療中心主要托育六歲以下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兒童,吳炎村心想,他多付出一點,孩子就會多進步一些,未來就有希望能逐步自理生活,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更何況他知道,家長們的經濟能力不好,但為了孩子,大老遠從鄉下騎機車到早療中心。他常和家長聊天,看著他們滿布風霜的臉上寫著對孩子的愛與憂心,「我總會想,能幫忙就要盡量幫,一定要給他們希望。」

他也會安慰家長並提醒早療團隊:「有些孩子只是比較慢,不是不行,只要我們肯付出愛心和耐心,他們會慢慢跟上來的。」

孩子的進步、家長的笑容,是最大收穫

吳炎村不只是醫師,更是孩子們的大朋友。他喜歡拍照,看診時會帶著相機為孩子們拍照,留下紀錄。斗六早療中心成立的那幾年,都是他幫中心的孩子拍畢業照,還一一修圖送給孩子們當禮物。

數以千計孩子的笑顏,被拍進了吳炎村的相機,家長們常會比對不同時期的相片,看出孩子的進步。他們非常感激吳炎村和若瑟早療團隊的悉心治療,讓慢飛天使終於學會了展翅飛翔。

早療中心目前每月平均有近五十名學生,包括多重障、肢障、聲障、自閉、發展遲緩等不同障礙類別。吳炎村說,早療的意義,是提早發現、提早搶救,改善他們肢體無力、平衡障礙、認知落後、語言表達等問題,讓孩子畢業後順利升上一般小學或特教學校,逐漸邁向正常的生活,減輕父母的重擔。換言之,早療中心每幫助一個孩子,就是為一個家庭帶來轉機,為台灣創造一分希望。

2016年,吳炎村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被譽為「雲林早療先驅」,他帶著若瑟團隊,推進了雲林縣早期療育進展的歷史,為早療的種子在偏鄉蓊鬱成林,盡一分心力。

2016年,吳炎村(上圖左、下圖左)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並獲蔡英文總統(下圖右)接見。上圖右為一直支持他的太太蔡明珠。(圖/天下文化提供)
2016年,吳炎村(上圖左、下圖左)獲頒第二十六屆醫療奉獻獎,並獲蔡英文總統(下圖右)接見。上圖右為一直支持他的太太蔡明珠。(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吳炎村把得獎的榮耀歸功於若瑟團隊,他很欣慰,長年努力下來,早療在台灣偏鄉漸受重視,愈來愈多醫院投入早療;家長的觀念也進步了,會開始警覺孩子的發展落後,積極求醫。近年來,雲林的遲緩兒通報人數已大幅增加,從2016年至2020年,每年都有八百到一千人左右。

在若瑟醫院服務已經十八年,孩子的進步、家長的笑容,是吳炎村最大的收穫。常有人問他:「吳醫師怎麼不去大醫院賺大錢?」他笑一笑:「很慚愧,從小到老,沒想過賺大錢,夠吃就好。」

2017 年,吳炎村獲得成大傑出校友的榮譽。推薦人是時任成大醫學系系主任的姚維仁。

在他的推薦中,以「成大之光」來形容吳炎村的成就:「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會選擇環境比較良好、待遇較優渥的醫院去服務,但是吳炎村醫師毅然決然到醫療相對缺乏的偏鄉去服務,並且不計代價,協助這些需要幫忙的弱勢團體。他曾經說過:『對於醫療我是盡心盡力,對於病人我是全心全意,只要病人需要我,我永遠都在。』由於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也讓他獲得醫療奉獻獎,我們認為他這樣的行為足以做為學弟妹們的楷模,也是成大之光。」

回首半生行醫路,吳炎村說,「盡心做好一位小鎮醫師的角色,無愧師長的期望、無愧病人的信賴,就無愧於心了。」

作者介紹|吳錦勳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第三十七屆金鼎獎「年度非文學類最佳圖書獎」,現職為天下文化主筆。

歷年作品:
《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
《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和亞都的故事》
《鐵意志與柔軟心:張榮發的33個人生態度》
《弓在弦上:胡乃元和Taiwan Connection的故事》
《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
《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
《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

錢麗安

曾任職於平面藝文類雜誌多年,喜歡有溫度的事物,深愛土地、環境與人交織出的質樸故事,努力做個稱職的文字農,日日勤耕文字田。

吳秀樺

擔任二十餘年財經科技記者,一路記錄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呼吸及心跳、貼身觀察人與土地的互動,用筆寫下每段精采人生的故事;喜歡一個人旅行,總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恣意品嘗每塊土地的人情、良善與美好,這是種上癮後戒不掉的感覺。

郭瓊俐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里茲大學傳播學碩士。譯有《新聞採訪》、《品牌策略》。著有《打鐵街少年:謝長廷的故事》、《逆中求勝:謝長廷的生命美學》。曾擔任《聯合報》、《中時晚報》、《新新聞周刊》等平面媒體記者,目前擔任《財訊雙週刊》主筆。

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書寫各行各業精采的人生故事,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以《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電商黑馬創業家兄弟屢創驚人營收的55個商業智慧》,榮獲第二十二屆「金書獎」。

著有《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席夢思:百年美眠巨擘傳奇》、《金融鬥士:黃天麟與台灣金融業的五十年》等二十餘本書。

邵冰如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著有《從沙龍到聯合國: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的綠色模式》,合著有《影響力策略:16個永續共榮的企業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原標題:承擔——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復健科擔任主治醫師 吳炎村)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