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金融風暴同年誕生,絕非巧合!中本聰挖出首個比特幣後,留下帶有玄機的訊息

2022-10-26 14:05

? 人氣

「新幣以穩定的數量持續增加,就像淘金客投入資源挖黃金以增加市面上的流通量一樣。以數位貨幣來說,投入的資源是電腦中央處理器(CPU)的時間與電力。」中本聰在論文裡寫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要修改帳本,必須所有「礦工」都同意才行,這是這種系統很難駭入的原因。

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在於創造出一種由分散式參與者所組成的網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一個系統(所謂的「共識演算法」,在比特幣中就是「工作量證明」)來驗證交易,不需要第三方。已確認的區塊將包含前一區塊的加密雜湊函式,該函式把兩者串連在一起,使人幾乎不可能修改那個鏈結。

比特幣是這方面的第一個應用,但同樣原則也可以用來創造不同類型的網路。以比特幣來說,「比特幣」同時是這個區塊鏈及其加密貨幣的名稱(以首字母大寫的Bitcoin來指區塊鏈,以小寫的bitcoin來指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則是在以太網(Ethereum)區塊鏈上運作。有些區塊鏈沒有自己的加密貨幣。此外,區塊鏈也不是只有一條,每條區塊鏈都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這就是為什麼一提到「在區塊鏈上」,有人會馬上反問:「是哪一條區塊鏈?」

為了響應開源碼的精神,比特幣是採開放協定,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修改,甚至複製以開發自己的版本。不過,想修改協定比較難,那需要協定的開發者把改變加入軟體實作中,而且大多數的節點與礦工都要執行新版軟體。

這是加密龐克給傳統金融系統的戰書

比特幣區塊鏈的第一個區塊於2009年開挖,此後這條鏈持續成長,每十分鐘就會確認一個新區塊,並隨著開採難度的增加,減少比特幣的發行量。比特幣的總發行量是以兩千一百萬個為上限。

參與研究「工作量證明」的哈爾.芬尼(Hal Finney)也是加密龐克電郵討論群的一員,他收到中本聰給他的第一筆比特幣交易。程式設計師拉茲洛.漢耶茲(Laszlo Hanyecz)在2010年以一萬個比特幣買了兩片披薩,這是目前所知第一次使用數位貨幣購物(截至本文撰寫之際,這兩塊披薩的價值高達八千五百萬美元)。

比特幣誕生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並非巧合。在美國經濟陷入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衰退後,大家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和信任開始惡化。在腐敗的評級機構及積弱不振的監管機構縱容下,銀行對無力償還債務的人放款,再把貸款重新包裝成他們可以做空的複雜衍生性商品。等到金融體系崩潰,多數銀行又獲得政府的紓困,繼續營運。

中本聰在開採的第一個比特幣區塊中留下一則訊息,內容如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