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川改造成功,人潮絡繹不絕?在地人:撤掉水母、假花和馬桶刷,還能持續多久

2018-02-26 12:42

? 人氣

明治44年(1911)8月17日時,台中廳第一百七十八號告示中宣告當時最新的都市計畫,將保留綠川、柳川外,其餘各河床、窪地皆以填平,並進行綠川的部分河道截彎取直,使得綠川今貌以東北向西南的流向,修建的堤防與後來各式改造成為至今的模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寫作中區提供)
台中市區計畫告示截圖。
(圖/寫作中區提供)
綠川中山綠橋改造後前後對照圖
(圖/寫作中區提供)
綠川中山綠橋改造後前後對照圖

綠川美化在2月9日完工啟用以後,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遊玩,許多網美與部落客開始不斷地發送有關綠川的美照,似乎改造得相當成功,必須要說,綠川的改造工程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如台灣大道上的櫻橋復舊的相當不錯,成功路上的干城橋也重建的古色古香。

(圖/寫作中區提供)
櫻橋改造之後

然而,這段改造過的綠川在過了民權路以後,濾化過的清水又與汙水混合,走在綠川河畔,有時還是能聞到臭味,台中汙水接管率仍不高,汙水仍舊排向河川,短期內綠川的臭味無法免去。

但從河畔在駐足的人群看來,似乎在河畔五光十射的「水母」與「馬桶刷」燈飾渲染下,視覺刺激蓋過嗅覺而不受影響。

(圖/寫作中區提供)
 
(圖/寫作中區提供)
「水母」(上圖)與「馬桶刷」(下圖)

可惜的是綠川雖然改造成美輪美奐,但這場域可發揚與介紹台中的文化與歷史功能,卻沒有發揮,河畔旁的說明牌多是介紹綠川改造與汙水截流等等的介紹,卻甚少看到有關綠川的發源及沿革史介紹,相關的歷史介紹大概只有在台灣大道上的櫻橋舊橋墩下有看到,而本來很適合用來介紹綠川與台中市的發展歷史的橋下空間,除了櫻橋橋下有施工介紹的展版外,倒是裝上了不少的「塑膠花」,先不論美觀!筆者近190的身高經過橋下,只感受到洗頭與刷臉的觸覺感受。

(圖/寫作中區提供)
橋下的塑膠花與水面泡沫。

然而,綠川曾經有介紹綠川發展史的展版,地點設在成功路至建國路,原仁友客運停靠站的地方,這些展板是介紹1970年的由攝影前輩余如季先生所發起,綠川·同心花園由於戰後有許多外省外縣市移民移入台中市舊市區,台中市河川如綠川、柳川、梅川都在河畔旁搭起簡陋的克難屋,房屋後半部的地基用木條或鋼架架設在堤防上,類似於中國江南地區架設在懸崖邊的吊腳樓,因此這些綠川、柳川、梅川都在河畔旁搭起簡陋的克難屋,也被稱為吊腳樓,因這些吊腳樓不美觀,1970年發起的綠川美化運動,將火車站前的綠川吊腳樓群拆除,並美化綠川沿岸。(可參考紀錄片與書籍:《綠川同心花園》,1998年)

紀錄片:綠川同心花園城

那時1974年完工的綠川同心花園已經很美,可惜後來缺乏維護,大量汙水排入河川、河川加蓋;不過在開蓋以後,這些展板被拆除也就不翼而飛了!

讓參觀者對這條河川的淵源完全不了解,而許多可以作為展版介紹的河段,對於周圍的景點未有介紹,如果能將這些據點藉由綠川沿岸的展版介紹,會更讓人想要去探訪。

(圖/寫作中區提供)
 
(圖/寫作中區提供)
開蓋前後對照圖,原本介紹有關綠川同心花園拆除。

雖然現在了綠川在這些燈飾的閃爍下,每天仍吸引到大量人潮,但若沒有發揚其本身可作為文化與歷史行銷的亮點,當綠川這些「水母」與「馬桶刷」等燈飾撤走,或者其他地方比綠川更加的「閃亮」,只怕綠川的人潮不像現在這麼多了!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寫作中區(原標題:綠川真不是蓋的-評論綠川改造)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