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很難改變周圍那些愛抱怨的朋友?

2018-02-14 12:38

? 人氣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嗎?」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嘛…。」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

魯迅這篇文章雖然大部分的導讀都是從「華人傳統的奴性」著眼,但我覺得所謂奴性,其實不過就是人不敢走出安適區的意思。 這對於是不是處在實際被奴役的狀況或許關係不大,畢竟任何人都可能會在面對改變時恐懼而退縮。 當然,講得哲學一點,大部分的人思想上其實都處在「被奴役」的狀況 ──一方面羨慕別人的自由自在或是活得比自己好;可是回頭來,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也不信自己值得那樣自在的人生。

事實上,若你注意,你身邊那些勇氣足夠的人,本來就不是會經常在抱怨的一群。 或許他們會發發牢騷,但發完了總會客觀的檢視狀態並督促自己做些什麼。 人的成就未必總跟才智有關,但往往跟有沒有勇氣展現執行力,並讓這決定堅持下去,有很大的關連。 我們周圍那些略有成就的人,通常在意志力、執行力、還有勇氣上面,確實是比較突出的!

但那些反覆來找我們抱怨或覺得自己總陷入各類人際困境的人,其實是沒有什麼改變的勇氣。 也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需要的通常不過就是一兩句:「別胡說,這不是你造成的,你其實是很好的!」、「你其實很棒,那個XXX怎麼能這樣對你!」、「這些事情真是太不公平了!」、「這樣的事情真的太過份了!」之類的空言安慰。

你若認真給了建議,其實有可能會戳到他們的痛處。 雖然我相信大家理性建議的方法恐怕都是對的,但當事人偏偏就容易無法接受。 你若堅持押著他執行,你可能扮演了「救贖者」,卻可能最後將失去這朋友。 此外,因為對方往往沒有堅持到底的勇氣,對的方法最後可能帶來更不好的結果。 但你若只是陪著安慰、聆聽、點頭、與認同,雖然問題始終沒解決,但對方可能才覺得你是真朋友。 對方發洩了情緒,又有力量回去面對人生了! 很兩難吧? 

至於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對方真的有改變的打算,方法真的還是其次。 要改變,自己先得有想解決問題的動機。 並讓當事人主動去找方法,進而才會產生根本的質變。

作者介紹|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人學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