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抓不到重點、有看沒有懂?專家公開連建中生都在學的超有效讀書方法,別再「背多分」了!

2021-09-05 09:30

? 人氣

「背多分」已成過去式,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學會批判思考才能拿高分。(圖/取自Pexels)

「背多分」已成過去式,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學會批判思考才能拿高分。(圖/取自Pexels)

編按:「108課綱」全面上路,大學學測、國中會考型態都已經翻轉,超過萬字的多文字、長文章,跨領域、圖表與文字混合的題目大幅增加,「背多分」已經不靈光沒有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各科學習就容易落後,跑去補習也不見得救得來。

在建中教書超過25年的黃春木老師,是教學生思考的專家,多年擔任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賦優異班」的召集人。在最新著作《高層次閱讀與思考》中,帶領讀者拆解有效閱讀與思考的必要元素,漸漸具備處理多文字、長篇章、跨領域、混合文本等資訊形式的能力,從理解到批判,並且能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證寫作,打穩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素養基礎。

《天下雜誌》曾經刊出一篇訪談專文,標題是「哪一堂課這麼狂?竟發現建中學生其實不會讀書」。仔細了解,內容應該沒有嘩眾取寵,而是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要原因出在臺灣的學生長年苦讀教科書,或是按照教科書內容做精要提示和考古題分析的講義,這些學習材料多是高度濃縮的考試重點,不太講求清晰詳盡的闡述或論證過程,白話一些地說,「背下來」就對了,不用思考,不必懷疑,因為考試可能就會考到。所以,教科書文本很難成為理想的閱讀文本,這類學習材料讀多了,更會妨礙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如果再加上「課外書」閱讀經驗有限,又沒有遇到好的啟蒙老師,這一來,便很難避免閱讀理解能力趨於薄弱的困境。

想要知道你是不是具有閱讀理解的能力,其實不難。自行查找、或請老師推薦一篇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普文章,大約1,000 字左右,讀讀看,是否可以順利掌握文章中的C(主張)、A(論點)、E(證據),並且統整出整個的論證結構(參考本書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主張、論點和證據〉一文)。算一算前前後後花了多少時間完成,然後請人評估結果是否符合原文結構及重點。

根據許多中學老師的教學經驗發現,不少學生遇到500 字以上的文章,就開始頭大,抓不到重點,如果讓高中生讀1,000 字以上的科普文章,有一些人甚至馬上就放棄了。但是,如果能先學會一些閱讀策略,多數人是可以順利地在一篇短文閱讀中掌握主旨大意,並能抒發一些個人感受或思緒的心得。如果能得到更多引導和鼓勵,符合其背景知識,閱讀時間也比較充分,掌握一篇較長文章(例如1,000 字以上)的主旨大意、寫個200 字以內的心得,大體上也沒問題。

不過,若從主旨大意再繼續理解,進一步請學生找出文章中的闡述或論證,以及支撐主旨大意、主張或主要論點的支持論點,就會難倒不少人;如果再追問這些支持論點與主要論點之間是否吻合、緊密連結,以及是否足以推演出結論,能夠正確回答的人就更少了。這樣的閱讀理解表現,在全臺灣各地指標性高中的一年級新生裡也不罕見,讓許多學者專家十分詫異。

拆解文句段落,檢索與擷取訊息

以良好的遣詞造句來發揮文中的主旨大意,寫一篇抒發個人感受或思緒的漂亮心得,這當然是一種能力,但對於閱讀理解帶有論證性質的文章而言,這種能力其實不太能派得上用場。要掌握、理解一篇帶有論證性質的文章,第一步關鍵在於我們得先學會拆解文句段落,檢索與擷取訊息。

簡單來說,一篇文章通常包含三個部分:前言、正文、結論;無論哪一個部分,都是由「段落」組成,而每一個段落則會包含「主題句、支撐句、結論句」。若以「積木」比喻段落,每一塊積木(段落)均由「主題句、支撐句、結論句」構成,一篇文章就是用好多塊這樣的「積木」組合而成。

(圖/天下雜誌提供)
將文章段落比喻成積木,而每個段落又由「主題句、支撐句、結論句」組成。(圖/天下雜誌提供)

在本單元一開始曾提到教科書不是好的閱讀文本,主要原因就在於:教科書作者總是設法在有限的篇幅中濃縮所有的考試重點,造成必須在段落裡省減支撐句,而且還得限縮正文篇幅,以至於欠缺闡述或論證的過程,讀者只須死記死背結論(考試重點)就好了。

・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作用在陳述該段落即將發展的觀念,不宜太籠統或太偏狹,必須清楚地說明整個段落的重點,但不須帶入細節。

・好的支撐句(supporting sentences)作用在透過解釋、推理或證明來支持主題句,細節(例如實例、類比、統計數據、引用相關資料中的觀點、專家意見等)通常都在支撐句中出現。請注意支撐句附上的英文「sentences」,意思是可以有好幾個支撐句。

・好的結論句(concluding sentence)最好能以一句完成,主要是概述這個段落的重點,或改寫主題句,加強印象。

所以,讀懂一個段落,是閱讀理解的開始,而能掌握前言、正文、結論之間的脈絡或邏輯,則是目標,這得從主要論點(the overall argument)和支持論點(contributing arguments)的辨識下手。

雖然在許多較為複雜的討論中,主要論點可能不只一個,但在初步學習階段,可以選擇統整性較為凸顯,只探討一個主要論點的文章來練習。

作者介紹|黃春木

摩羯座,期望自己成為一個溫和而堅毅的人。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歷史科老師,已於中學任教逾二十五年,但也在大學兼課十五年,協助高中(School)和大學(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入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現在擔任臺北市中小學特聘教師。

身為社會學科教師,但也喜歡和數理學科教師互動,共同研發STS課程,讓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一心致力於為二十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同時已經投入超過十年時間為原住民學生進行教育服務工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高層次閱讀與思考:建中名師親授,克服閱讀萬字長文的障礙,快速抓到重點,學會了比補習更有效》(原標題:閱讀理解卡關,看了書卻讀不懂?連建中學生都在學的有效「讀書」方法!)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