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到中國打仗,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台灣人!揭安平十二軍夫墓背後歷史真相

2021-07-04 10:00

? 人氣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所謂的「南洋」並不全然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東南亞地區,因為在二次大戰期間,廣義的南洋也包含西南太平洋與南太平洋的區塊,例如臺灣軍夫最遠的足跡,就曾被派到今日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一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二軍夫墓與一個矛盾的世代

第一批被臺灣總督府「徵傭」的軍夫,是發生在蘆溝橋事變後的一個月(約在一九三七年九月),據說是因為上海戰線的臺灣軍沒有配備後勤、補給部隊的緣故。面對戰事吃緊的中國戰區,臺灣總督府接獲調派人力的命令,就這樣,一共有八百五十名軍夫被「徵傭」,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約四百五十名)軍夫來自臺南安平。

根據耆老的回憶,一九三七年八月,安平區區長島津秀太郎為了證明安平地區實施皇民化運動教育的成功,曾向臺南市役所建議徵調安平地區人力。適逢中日戰爭開打,於是就以「日本軍部急需勞務工人」、「錄取者每日可獲得一塊半報酬」的名義向民眾宣傳。由於薪資高於平常一倍之多,體檢當天一早,抵達臺南市第二聯隊(今日的成功大學)報到者盛況空前。

吃完晚餐後,軍部要求所有人換上軍服,並說明:「隔日一早將搭乘火車到基隆車站,為了避免消息走漏,不可向家人辭別,軍部會另行通知家屬。」直到此時,眾人才發覺此趟旅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勞務工作,你看我、我看你,卻也無法改變即將踏上中國戰場的命運。

安平軍夫一路隨著日軍戰線的推進,從上海羅店鎮→上海市→嘉定→鎮江→無錫→江陰→安慶→九江,最後抵達武昌。此批軍夫、軍屬便是以日本帝國從軍人員的身分,參與了著名的「武昌會戰」

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墓誌銘中,至少就有五名軍夫死於此場戰役。慘烈之況,令人不勝唏噓。

從最年輕的洪清山(十七歲)到最年長的陳養(五十歲),年齡差距高達三十三歲,這或許也反映出殖民政府在一九三七年徵調安平軍夫時的匆促。而仔細比對安平軍夫的死亡地點和死亡原因,也不難推測中日戰爭初期日本軍隊的移動路線和死傷狀況。

延續這樣的思考邏輯,儘管徵調的過程較為匆促,作為第一批來自殖民地的軍夫,四百五十名安平軍夫當中有許多父子、叔姪、兄弟一同被徵調的紀錄,如何描繪出戰場上軍夫、軍屬盡忠職守、光榮犧牲的「愛國形象」,就是當時最重要的事。

我們可以從一九三七年以後的報紙看到越來越多類似的「愛國の軍夫」報導。例如,《朝日新聞》就曾經以〈夕日に哀し一條子が親を焼く煙親子出征、臺灣出身軍夫の死〉一文,來形容安平軍夫陳養及其子陳阿雲的忠誠之心:

這時,部隊長指著旁邊的青年說:「這位青年是過世的陳養君的長男陳阿雲(20),看看他,一滴淚也沒掉,能在這荒野上葬送他父親的勇氣……」

陳養君的死是無憾的,他和他唯一的兒子阿雲以「能報答天皇陛下的恩情時終於到來」而志願留下妻子一人一起出征。

在臨終前,陳養君呼喚阿雲前來,以滿足的表情說道:「因病而死真是抱歉,我死後你要擔上我跟你的份,努力保衛國家。能在自己的兒子的照看下過世,已經死而無憾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