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吃牛會下地獄的台灣人,何時開始大口享用?數十年時代劇變,讓人大開眼界!

2018-01-17 09:00

? 人氣

不吃牛肉的傳統進入日本時代以後,逐漸備受挑戰。台灣人吃牛肉,應始於日治。日本原本也是不吃牛的民族,據紀田順一郎所著《近代事物起源事典》,德川幕府掌權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幾乎不吃牛肉。幕末時,全日本只有准許外國人居留的地區才見得到牛肉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奇的日本人團團圍住店家門前,有位店主還放狗驅逐這些真的是只「看」不買的「顧」客。然而進入明治時代(1868年起),日本人除了膚色改不了以外,恨不得自己身心都變成歐美人士,學西方人吃起牛肉因而帶有文明開化的進步意味。

1872年,明治天皇開始吃牛肉,流風所及,地方政府也開始發布告鼓勵吃牛肉。當大家正吃得兇時,慌張的大隈重信(曾任大藏大臣與首相)趕緊下令不准再屠宰母牛。不過,新時尚往往與舊文化同時強力對峙;一些老阿公老阿媽看兒子吃牛肉,彷彿犯了心靈不潔之罪,趕快到神龕上香懺悔謝罪。

1877年,東京的牛肉火鍋店已經五百多家,1892年,牛肉罐頭也開始在日本上市。台灣於1895年被清廷割讓賠給日本,第一罐日本的牛肉罐頭隨接收的日軍登陸台灣。緒方武歲編著的《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中,有位軍隊雇工回憶說,他在日本「始政」(開始統治)台灣的前一天抵達台北城,報到後,軍方發下草鞋、柳條箱子等等許多生活必需品,其中還有一樣正是牛肉罐頭。

換句話說,台灣在1895年成為日本領土當時,日本已經是一個吃牛肉吃得很習慣的國家。正因此,日治第二年就有牛肉店「一心舍」開張的廣告。1898年,台北也有一家料理店「筑紫館」,宣傳它有雞牛肉鍋。

1899年,台北西門街的「安片牛肉店」廣告它賣「真正神戶牛肉」。同年又有進口神戶牛與廈門牛的台北府前街「松尾商店」在報上刊登大幅廣告。「松尾商店」在台北就有五家支店賣牛肉,在台北城內外周邊,又有九家特約牛肉店,販賣「松尾」提供的牛肉。再加上西洋料理店必然賣牛排,所引發的飲食習慣改變,力量不可謂為不大。

(圖/作者提供)
1899年牛肉店在報上推銷神戶牛肉,強調以竹片包裝,並烙上店家戳記。(圖/作者提供)

南投出身的作家、劇作家張深切(1904年生)就在回憶集《里程碑》,談到他被說服可以吃牛肉的經過。十四歲抵達日本門司,鹿港詩人施家本請他吃西洋大菜。當他知道吃下德國牛排時,「大驚失色,頓時覺得犯了大罪,死後會在地獄被牛討命。」

施家本就跟他說了一大頓道理。主要論點有孔子也吃牛,所以祭孔用牛不用豬;傳統叫大家不吃牛是怕有人不聽話,沒牛耕田,才製造許多可怕的迷信;世界各國沒有不吃牛的,他們養牛來吃,不會把牛吃光光,沒牛耕種。張深切說他終身不能忘記那一席話,解除了他不吃牛肉的迷信。

大概就透過如此不斷的解釋和親嚐牛肉,牛肉逐漸不再是餐桌上的罪惡與絕緣體。

雖然書上說,日本到1878年前後,吃牛肉火鍋的西風已傳到社會最末端的鄉村,好像不吃牛肉火鍋就不是人一般。但台灣社會的轉變速度遠低於日本,戰後還是普遍存在不吃牛肉的禁忌。作者的媽媽生在嘉南平原小地主家庭,至今66歲,當過六年的日本人,她一直不敢吃牛肉。

所以,作者二十歲以前也不知牛肉的滋味,而那都已經是1984年的事了。

作者介紹|陳柔縉

1964年出生於台灣雲林縣,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聯合報政治組、新新聞周刊資深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麥田出版《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