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累、玩不動、做任何事都無趣,30歲的日常超難熬!其實「初老」是人生最美好的開始…

2017-12-16 07:40

? 人氣

30歲之前,我有許多愛好,其中之一叫愛恨分明,例如喜歡古典不喜歡現代;喜歡結果不喜歡過程;喜歡標新立異不喜歡落入窠臼;相信人生有一萬個夢想要去實現,所以時不我待。

某日,吳先生問我,妳的夢想是什麼?我說我想是成為一個有權、有錢、有名、有美貌,還受人愛戴的人。他說那不是夢想,那是個副產品,夢想是妳的行為。我思考著,我的行為就是穿名牌衣服、寫自己也看不懂的報告、旅遊拍照,最後是知道了很多名牌、很多景點。每到一座城市,必看芭蕾,對各種表演如數家珍,品頭論足。仗著在巴黎七年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歌劇院、博物館、城堡、時尚有一種近水樓台的驕傲。對於古典和傳統有一種堅定的優越感。我喜歡那時候的自己,有活力,工作和玩樂都賣命,累倒了發個燒,好了繼續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0歲劃了一條楚河漢界。我逐漸減少了對旅行、歌劇院乃至物質的嚮往,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在哪裡都可以神遊四方。跨過了楚河漢界,除了偶爾掙五斗米以外,生活的重心基本上就是周而復始的練舞、畫畫、看書、做飯和打掃。

武俠小說裡的高人一般都是誤入仙山神洞,拾得祕笈,閉關幾年重出江湖,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此處並沒有高人,做事的目的只是做事,例如舞動身體或舞動畫筆。年齡讓人精力下降,也讓人在三千弱水中很容易辨認出想取的那一瓢。有空去品味拂面的風、入口的水、當頭的棒喝。那些市井亂象也入得了眼:菜場裡滿地的泥水,土氣的穿著,隨地吐的痰,公車裡汗味和香奈兒5號混雜。路邊蹲著算命的和擺攤的,還有捷運站叫賣新鮮蛋塔的女學生,用力撞你後揚長而去的壯漢,醫院裡的長槍短劍。

30歲確實是個神奇的分界線。30歲前的我熱衷於一切新鮮刺激的事物,渴望精采人生,期待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得到認同,我甚至如憤青般認為:「若不能讓我驕傲地活著,那就讓我驕傲地死去。」

在道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面。陽代表了運動、外向、興奮、主動和剛性;陰代表著沉靜、內向、抑制、被動和柔性。如果陽在左,陰在右,而所有人的性格和對生命的態度都散落在兩點之間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站在左邊,甚至是最左端。這種性格從我出生起就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大人認為有過動症,因為我很難真正安靜下來。等到長大一點,我學會掌控想像力,並用畫筆發揮到極致—在自己的創作當中,我是一切的中心,我所創作的都為我存在。

成年後,我迫不及待地想釋放體內湧動的能量,想感受活的價值。儘管從小耳濡目染許多為家庭和責任而活的人,但我仍渴望為世界帶來不一樣的事物。我抱著很強的使命感,也因此開始羨慕起光鮮亮麗的生活,無法忍受平庸,甚至恐懼婚姻,拒絕任何能一眼看盡的穩定生活。我害怕這樣的生活讓我失去鬥志,磨掉我自己。

我一直為擁有這種能量而驕傲,直到三十歲之後。這種變化始於美國跑步教父喬治.席翰《我跑步,所以我存在》(Running & Being: The Total Experience)中的一段話:

進攻是場遊戲,而防守是任務。進攻時,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按自己的劇本表演,按自己的節奏起舞,按自己的調子唱歌。進攻是沒有經過彩排、充滿活力、隨心所欲的。進攻是令人激動的,它呈現其特有的刺激、獨特的推動力。進攻可以產生屬於自己的能量。

防守則什麼也不需要。防守是枯燥、無聊和平庸的。它是一種缺乏想像力、枯燥無味的責任,是堅韌,是決心,是堅持。它需要行動的意願和決心,並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所以,防守是一種驕傲,是一種成為這種人的決心。

生性好動的我在人生中一直扮演著「進攻者」的角色。的確,進攻刺激而精采,讓我充滿活力,隨心所欲。但席翰對於防守的描述,卻意外地觸碰到我內心的柔軟處,我頓時極欲理解那是一種怎樣的魅力,為何能讓這麼多人為跑步這種「防守者」的運動著迷。

而這種智慧在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肯恩.威爾伯的《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 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一書中也再次得到驗證。整本書真實記錄了威爾伯和妻子崔雅的五年抗癌故事:

結婚不到十天,崔雅檢查出乳腺癌。對抗病魔的過程中,她無時無刻都在面對死亡。與死亡的近距離接觸,總讓人更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對崔雅來說,這無異於一場修行與悟道的過程。她從最初的剛烈和爭強好勝,慢慢柔軟了下來,逐漸放棄「做什麼」的執著,轉向理解「存在」的意義,接受人、事、物的原本面貌,用接納、包容和慈悲的心擁抱當下。這種轉變讓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力量,因此,儘管崔雅身體受盡折磨,心靈卻感到自在愉悅、充滿生命力,終能安詳地面對死亡。

讀到這裡,我感到一股寧靜的力量在靈魂深處開始滋長,與此同時,我性格中的爭強好勝彷彿也逐漸平靜下來。不自覺間,我發現自己已不再需要依賴新事物的刺激來獲得快樂,而開始在平凡的日常中尋求屬於我的怡然自得。

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做什麼」和「自我」的時代。平凡常被視為一種失敗,活著就要「精采」,「精采」意味要隨時體驗新鮮、獲得認同。我們無法忍受任何形式的安靜與孤獨,好像不做些什麼,我們就不是什麼。於是,為了保住已有的名聲與讚嘆,渴望不凡的我們終日誠惶誠恐,為了按讚與分享疲於奔命。

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幸福、最自由的人,是那些懂得享受平凡的人。

作者介紹│Susan Kuang

留美MBA, Linkedin專欄作家,自媒體人。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曾被近千家媒體轉載,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擔任美國州政府的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分析師。2015年正式結束職場生涯後,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實現了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作為引入「斜槓青年」的第一人,她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幫助人們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