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精神分裂 8變異基因交互作用

2014-09-23 15:0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人誤以為,思覺症出自不良生活環境,像是父母照顧不周、酗酒、心理創傷或是做錯了甚麼事情,才造成發瘋的結果,這個基因研究也有助於澄清公眾對於這種精神疾病的誤解。

過去一個世紀,思覺症治療有許多轉變,20世紀初期,醫生嘗試注射硫磺油,後來有精神科醫師,嘗試以二氧化碳等方式,讓患者長睡或昏迷,導致為數不少病患罹患肺炎致死,直到1950年代才出現對症藥物。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抗精神疾病藥物「氯氮平」(Clozapine)、認知行為治療(CBT)等等,但前者會造成血球、抗體數目急遽降低、體重增加、糖尿病等副作用。

現有數據來看,思覺症完全治癒的機率約14%,25%能夠恢復正常生活,英國研究則稱,早期發現且持續治療的個案,約16%能夠痊癒,但過半數患者症狀能明顯改善,只是不少患者會在完成治療以前,便死於非命或自殺。

思覺症在台灣

在台灣,思覺症發生率約1%,終身無法復原的病患比例約3/1000,男性好發於10到25歲,女性好發於25到35歲之間,發病後思考混亂,可能合併認知功能、與情緒表達障礙,可能導致病患退縮、喪失社交與工作能力,由於病識感(insight)不足,治療配合度較差,但治療後1到2成5年預後良好。

醫療發達的國家,許多思覺症患者治療後,仍能從事高技術性工作,只要堅持治療,思覺症患者仍然能夠擁有美好人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