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學分也塞爆台大最寬教室!500位學子、上班族搶聽,這堂「失敗者社會學」有何魅力?

2017-10-25 14:24

? 人氣

李明璁透過案例闡述,社會對失敗者的許多標籤,都是權力關係作用的結果,而非某個人「自然就是如此」的屬性。例如人們對高矮胖瘦的煩惱,不是個人的問題與挫折,而是來自社會對美的標準劃出界限,指責與排斥掉出界線外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看似充滿敵意的大環境,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李明璁認為,要學習體貼他人、面對自己和改變社會。這三項要素組成鐵三角,缺一不可。

體貼他人,指的是要學習同理異己,不要為證明自己是「正常人」,就急著劃清界線,要試著設身處境替他人著想。

學會體貼他人後,就能理解自己在社會架構下的處境,也許自己也會被他人視為異己,但理解他人劃清界線的脈絡,就不會莫名惶恐。李明璁還引用德國哲學家班雅明(Benjamin)的話:「幸福就是能夠認識自己而不感到惶恐」,強調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但如果只體貼他人和面對自己,不去改變社會,僅能獨善其身。行有餘力試著去推動社會改變,才能完整人生。

針對教育,他語重心長談到,教育如果不能深刻同理失敗,一心只想表揚成功者及懲罰和排除失敗者,終究只是自以為是的教育,不會達到任何改變。

第一堂課程結束後,學生仍意猶未盡,課後甚至有人主動為老師架設網站,PO課程影片,分享給無法前來的網友觀看。

這門教人安身立命的失敗者社會學,李明璁將繼續幫焦慮的年輕人解惑,共同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蕭歆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標題:500多位青年為何搶上「魯蛇」社會學?)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