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到底該選擇生小孩還是拼事業?美國女醫師這樣分析女人最艱難抉擇

2020-10-07 15:09

? 人氣

也許我們該好好檢視自己的真實人生,是不是被自己製造的假象蒙蔽,好像身為女人就一定得當個超人媽媽,愛情、親情、事業缺一不可。(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youtube)

也許我們該好好檢視自己的真實人生,是不是被自己製造的假象蒙蔽,好像身為女人就一定得當個超人媽媽,愛情、親情、事業缺一不可。(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youtube)

懷孕女性的社會困境

幾年前,CNN曾發表一篇文章「延遲懷孕的巨大謊言」,引起女性的熱烈討論,內容講述許多女性被醫學進步的迷思誤導,認定懷孕可以交給人工受孕或凍卵,但事業不能等。因此許多女人在二十幾歲時拚事業,年過四十再拚懷孕,卻也為此飽受苦頭。職場就是這麼不公平, 升遷最快的往往不是男人,就是沒有小孩的女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身為女人,從小學會安全性教育、為身體立下自主權,年輕就是該拚一番事業,等事業有成,有經濟基礎,反正科技發達,再想生孩子的事也不遲。媒體也總愛報導好萊塢的童話故事,比如荷莉貝瑞四十六歲生第二胎、瑪麗亞凱莉四十二歲生雙胞胎,事業、愛情、親情三得意,這才是二十一世紀女性追求的完美結局。

也許我們該好好檢視自己的真實人生,是不是被自己製造的假象蒙蔽,好像身為女人就一定得當個超人媽媽,愛情、親情、事業缺一不可。但撇掉那些有數不盡的資產請保母的明星級媽媽,大部分女人往往必須捨掉全拿的可能。在抉擇的過程中,放棄事業的被說成沒野心、沒自我的家庭主婦;放棄家庭的被說無肝無肺、沒血沒淚的女強人。甚至政府和大環境的配套措施也在扯後腿,生了小孩可能再也回不去之前的工作,或是若回鍋要有被降職的打算,托嬰系統也可能昂貴到比妳的薪水還高。

小芝是我在紐約很要好的同事,她樂觀爽朗,深受病人喜愛,也是診所業績頗佳的醫師。她懷孕四個月時告知老闆,說快生的時候準備請無薪產假,但還是打算回歸職場(順帶一提,這家診所什麼醫療福利都沒有,全得小芝自掏腰包),老闆和老闆娘想了想,最後居然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炒了小芝魷魚。原因很簡單,小芝懷孕坐月子期間必須找人頂替,或影響診所生意,不如直接請別人比較快。

我在分享這個故事時,所有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這在美國是犯法的」!我也知道老闆、老闆娘這樣是歧視懷孕女性,但小芝也不敢舉報老闆,要是風聲傳出去,在牙醫這小小的圈子裡就很難混了。大腹便便的她沒有選擇,只能等生下女兒後再重新找工作。

其實美國目前的職場環境,對待產的媽媽極不友善,小芝不是唯一的例子,更別提生下孩子後的方案。根據二○一六年的報導指出,全美只有六%的公司提供有薪產假,因此產假等於無薪假,我的某個女老闆甚至在助理生完孩子後的第一週就要求她回去上班,也難怪正在拚事業的女人真的不敢生小孩,因為一生,就要有放掉工作的打算。

追求人生成就,孕婦逐漸高齡化

因此不令人意外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雜誌》報導,女人三十歲以上懷第一胎的年齡逐年攀升,從二○○○到二○一四年,便從二十四%上升至三十%;而四十到四十四歲懷第一胎的則上升了二%。換個角度想,全心拚事業真的是最明智的抉擇嗎?根據南加州不孕症中心的統計,在醫學不介入的情況下,女人在三十歲以下的自然懷孕成功機率約為二十九%,三十一到三十四歲為二十二%,三十五到三十七歲為十六%,三十八到四十歲為九%,四十到四十五歲為二%。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卵子的品質會隨女性年齡而下降,而且年紀越大,懷孕時所要承受身體風險也越高。

好萊塢明星看似幸福快樂的結局,仍屬數字中的極少數,那些成功案例光鮮亮麗的背後,又有多少女性因受孕失敗而陷入低潮,卻必須在白天時擦乾眼淚,強顏歡笑的到職場上打拚,把辛酸一個勁的往肚子裡吞。醫學上給予熟女生子的幫助確實不小,卻無法有絕對的保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最新數字,十五到四十四歲的女性有十一%被檢測出有不孕症等相關問題,其中二十九%能透過醫學幫助順利懷孕,但只有二十四%能順利產下孩子。也就是說,超過七成求孕的女性無法藉由醫學技術順利懷孕,即便花了大錢求助於醫學,仍飽受求子不順的痛苦。

事業、愛情、親情三得意,可遇不可求

朋友小娜和老公在矽谷灣區買了一棟房子,住北加州的人都知道,這在矽谷天龍國 就表示「you’ve made it」 的象徵。小娜在科技公司當主管,老公是醫院的人事經理,兩人白天認真工作,回家卻愛種有機蔬果,種出來的佛手瓜是我吃過最清甜的品種。他們看似過著神仙眷侶的生活,小娜卻告訴我,她為了生小孩受盡各種折磨。

小娜在做試管嬰兒的過程,必須整天吃賀爾蒙、打賀爾蒙,在身體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還是硬著頭皮將僅有的兩個胚胎植入,最後卻因為不穩定而導致流產。但小娜說身體的痛苦不是最難熬的,最艱辛的是心理的折磨,受賀爾蒙以及結果成敗的影響,她的情緒搖擺不定。「我回頭看才發現,花了那些年輕歲月努力工作,到頭來卻因為長期工作的壓力,賠上了擁有家庭的夢想。」小娜說著,哭了出來,我在旁邊也一陣鼻酸。

吉賽兒是C在洛杉磯診所的同事,是個年過四十的小兒腦神經內科醫師。事業有成的她,和身在東岸的建築師老公過著遠距離夫妻生活,假日互相探望,長假就一起旅行、享受生活。吉賽兒每年替診所賺的營業額至少八十萬美金起跳,最近忽然發現自己想生孩子,才驚覺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於是卯起來看不孕症專科。最後吉賽兒為了能和老公積極做人,決定狠下心揮別高收入的診所,搬到東岸重新共組家庭。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四十到四十四歲沒有小孩的人口,在一九七六年約占一成,到了我們這一代攀升至五分之一。其中選擇不要小孩、和努力懷孕卻毫無結果的比例,則各占一半。我們往往聽到的口號就是努力工作、充實自己、不要被家庭束縛……這些我都同意。我並不鼓勵沒準備好的女性隨便抓個人結婚生子,只為了和妳的生理時鐘賽跑,但我也認為女性應該在面對經營家庭和衝刺事業的抉擇前,要有更完善的了解和準備。很少人會告訴妳做人工受孕每天被針扎的痛苦,或是流產而導致的低潮期有多難受,以及高齡產婦必須面對的風險。無論在美國或臺灣,面對這樣敏感的議題,似乎都還是在姐妹間的耳語流傳居多。

「男主外,女主內」已被顛覆

黛西是位成功的稅務律師,在全職工作之餘還創了兩個品牌:線上珠寶及婚禮顧問。她和先生結婚三年,黛西白天上班時,先生就幫忙打理兩個品牌,和廠商接洽、接收客戶訂單等,外加照顧他們養的皇家貴賓犬。除此之外,打掃浴室、吸塵、清理家裡、做早餐給老婆吃等所有家事,也是他的工作。

陶德是我在舊金山天龍國的病人。他來診所洗牙時,一再叮囑我他兩點半前得離開,去學校接女兒放學,等會兒還得載她去足球校隊練習。問他為什麼不是老婆接送,才知道原來陶太是婦產科醫生,上班時間長,這些瑣碎打雜、接送照顧小孩、煮飯洗衣的工作自然就落到陶德身上。陶德是工程師,自己在家當老闆,寫寫程式打雜工,最主要還是繞著小孩的行程表跑。

丹妮是我在紐約的病人。我念牙醫系時,她剛生完小孩。她是個出過好幾本書的作家,老公是普通上班族。我問丹妮會不會睡眠不足,畢竟每兩小時就得起床一次,對許多媽媽來說是個天大的噩夢,她告訴我倒不會,因為她會和老公輪班,有時候老公起來餵奶,有時候是她。孩子是兩個人的責任,要缺睡大家一起缺睡。至於那些洗奶瓶尿布的雜事更不用說,老公也得包辦。

我父母那一輩的女人,認定丈夫是天。父母在家庭中的關係和定義似乎以分工來代表,媽媽就是得煮飯打掃,爸爸就是養家賺錢。沒有人會質疑為什麼男人總可以翹著二郎腿坐在客廳裡等開飯,即便爸媽同樣都上班,同樣有工作,但想辦法把菜煮好放到桌上,大多都是媽媽的工作,小孩的大小瑣事自然也落到媽媽身上。

這趨勢在我們這一代正在慢慢被改變。兩性平權不再是口號,雖說希拉蕊在上次美國總統選舉中,仍未打破最堅硬厚重的天花板;雖說女人的薪水依舊只有男人的七十七%,但我在舊金山天龍國開始看到新興的家庭關係。父母從分工合作慢慢演變為「只要你能做我就能做,誰可以就誰去做」,顛覆了舊有的家庭傳統框架,「男主外,女主內」不再是唯一準則,新一代的「男主內」正悄然崛起。小孩哭了不一定找媽媽,有時反倒會找和他們較親的爸爸。

這樣的關係也同樣影響單身者的擇偶條件。在天龍國舊金山,釣個金龜婿,從此當個少奶奶,這樣的際遇並沒有想像得令人稱羨。男人挑選伴侶時,勤儉持家、溫良恭儉讓的美德不會是吸引他的首要條件。反倒是妳能侃侃而談自己的事業與夢想,那種閃閃發光的眼神更讓人羨慕,其中又以能讓妳自由掌控時間的工作最教人讚嘆,也更容易令男性著迷。

我問過身邊一票單身男子,他們的擇偶第一條,除了長相身材這種大家心知肚明的基本條件,好幾個人都說,希望自己的另一半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如何「為自己而活」。反之,女人看男人,也從能否養家活口,轉變為能支持自己的夢想,挑戰思維為首要。願意給附卡的Sugar Daddy,遠不比一個願意幫孩子換尿布的Super Daddy來得有意義。

選擇更多,掌握打破框架的勇氣

 不過,男女有別,懷孕生子一直都被視為職場升遷的天敵,逼得女性往往得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做選擇,正如偶像劇《荼蘼》的劇情,讓年過三十的我也心有戚戚焉。科技帶來便捷,凍卵及試管嬰兒已成為新一代女性的另一種選擇,許多美國保險公司也開始提供凍卵的服務項目,甚至舉辦講座和派對,讓更多女性了解凍卵知識。讓女性可以在衝刺事業時,將年輕品質好的卵子凍結,待事業有成後再拿出來取用。雖然手術費用一點也不便宜(夠你兩趟的歐洲奢華之旅、或買好幾個名牌包),也不能保證之後一定能成功受孕,但對這些熱愛工作,捨不得放棄升遷機會的女人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

或許事業、愛情、親情三得意可遇不可求,我身邊的眾多姐妹都做出了不同的抉擇,雖說大部分的人生總是三缺一,但當我看到她們為自己的選擇努力踏實的活著,才了解真正的勇敢,不一定是說走就走的勇氣,有時候是明知道這條路上充滿荊棘,卻願意為自己的決定,一步步的走下去。

作者介紹│Dr.Phoebe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分子生物學系學士、紐約大學(NYU)牙醫學系醫學士(DDS),美國牙醫學會會員。現為洛杉磯執業牙醫師、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小牙醫的觀察站」作家,也是樹寶的媽。
 
住了六年洛杉磯、八年紐約、一年舊金山南灣區,繞了美國一圈後,目前定居洛杉磯。小學畢業就到洛杉磯成為小留學生;讀研究所、工作時成為紐約客。寫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一書,記錄自己所感受到龐大的美國、不同地區的有趣文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原標題:愛情事業家庭三得意?妳可能想太美了)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