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的有鬼嗎?精神分析大師揭「見鬼」真相,竟單純到令人驚訝

2020-10-06 17:15

? 人氣

世上本無鬼,鬼是壓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氣中的結果。它之所以被壓抑,是因為自己不認可。(示意圖非本人/Mysticsartdesign@pixabay)

世上本無鬼,鬼是壓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氣中的結果。它之所以被壓抑,是因為自己不認可。(示意圖非本人/Mysticsartdesign@pixabay)

什麼是人格面具: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是面具互動。我們把一個面具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對方就是那樣的人,然後與之互動。看起來是跟另外一個人互動,其實是跟自己的一個客體面具互動。這是一場自編自演的戲,腳本來自內心。

投射就是把面具用在別人身上,這是面具的一種用途。如果對方恰好就是這樣的人,或者正在使用這個面具,就叫「識別」;如果對方不是這樣的人,使用的不是這個面具,就叫「錯覺」;有時候,身邊根本沒有人,而面具又非常強大,就會投射到物體、影子或者空氣中,從而產生幻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錯覺和幻覺的產生是因為面具的能量太大,而能量太大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面具用得太多,形成習慣。例如,在醫生的眼裡,所有的人都是病人;在法官的眼裡,所有的人都是罪犯。二是面具長期受到壓抑,能量不斷積聚。面具之所以長期受到壓抑,是因為當事人不接納它,不認可它。作為精神分析的術語,投射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投射僅指把自己不接納的東西外化;廣義的投射泛指各種外化,不管自己接納還是不接納。

什麼是人格面具: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是面具互動。我們把一個面具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對方就是那樣的人,然後與之互動。看起來是跟另外一個人互動,其實是跟自己的一個客體面具互動。這是一場自編自演的戲,腳本來自內心。如果對方剛好就是那樣的人,與投射出去的面具相符,則皆大歡喜。即使如此,這也不是兩個人的互動,而是兩個人各自跟自己的客體面具互動。如果對方不是那樣的人,與投射出去的面具不符,戲就會演砸。雖然演砸了,但演戲的人自己可能還渾然不知。

幻覺是壓抑的延伸

感覺和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沒有客觀事物,卻聽到或看到一些東西,就叫「幻覺」。它顯然是由心而生的,是心理內容向外投射的結果。但是,當事人往往不承認它是自己的心理內容,排斥它,拒絕它。所以,幻覺是壓抑的延伸。

幻覺屬於精神病性症狀,是嚴重心理障礙的標誌。它嚴重歪曲事實,使心理活動與客觀事物脫節。但是,並非所有的幻覺都是精神病的表現。人在極度疲勞或恐慌狀態下,也會出現幻覺,只是幻覺不那麼逼真,彷彿做夢一樣。有的人在入睡和覺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幻覺,這種情況也叫「夢樣狀態」。

納許的三個人格面具

電影《美麗境界》的主角納許有三個幻覺:室友、國防部官員、小女孩。這三個幻覺就是他的三個人格面具。

納許性格古怪,和同學格格不入,經常被同學恥笑,所以非常孤僻。一個人表面越孤僻,內心越渴望交往。納許的交往意願幻化為室友查理斯。這個查理斯具有其他同學的全部特徵,外向、開朗、隨和、自信、機靈,還有點放縱。和其他同學不同,他是納許的室友,他們住在一起,關係比較密切,有交流。雖然他們意見常常不同,但是相互之間還是有影響的。特別是納許心情不好的時候,查理斯阻止了他從樓上跳下去。

納許很自卑。一個人表面越自卑,內心越自負。納許的自負幻化為國防部官員帕切爾。他身負防禦蘇聯人入侵、保護美國人安全的重任,是國家的拯救者和保護神。納許祕密地為他工作,結果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搞得一團糟。跟拯救者面具相對,通常都會有一個迫害者面具。這個迫害者面具被投射給了蘇聯人。因為有迫害者,所以需要拯救者。如果沒有迫害者,拯救者就無用武之地,所以拯救者需要迫害者。冷戰時期,絕大多數美國公民都有拯救者面具,都把迫害者面具投射給蘇聯人。納許的拯救者面具和迫害者面具與時代同步,產生共鳴。

那麼,小女孩是誰呢?申荷永教授認為,她是納許的「阿尼瑪」。納許心態幼稚,心理年齡偏小,所以他的阿尼瑪是一個小女孩。納許只適合跟這麼大的女孩交往,對同齡女性他根本招架不了。我對這個說法不太贊同。

阿尼瑪是不受個體年齡影響的。雖然阿尼瑪的形象因人而異,但都是成人。榮格把阿尼瑪分為四型:夏娃、海倫、索菲亞、瑪麗亞,沒有小孩。電影中確實出現了「阿尼瑪」,但不是小女孩瑪休,而是納許的妻子艾麗莎。她的美麗、大方、溫柔、善良、睿智、堅忍,與「阿尼瑪」完全吻合。尤其是,她的愛,成了治癒納許的唯一力量。

幻覺和現實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人格面具的投射,只是前者投錯了對象,後者投對了。查理斯和帕切爾投在了空氣中,迫害者投給了蘇聯人,「阿尼瑪」投給了艾麗莎。

瑪休雖然漂亮,而且乾淨,但是她的眼神空洞,表情詭異,顯得不太友好,也不親切。每當她出場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預感」:她會突然變成吸血鬼!她肯定是一個缺愛的孩子,她渴望關愛,又對別人有些失望。所以,當納許決定不理她的時候,她只是睜大眼睛看著,楚楚可憐。

她是納許的另一個人格面具,一個「內在的小孩」,缺愛的孩子。當「阿尼瑪」出現的時候,她嗅到了愛的氣息,所以出來索愛了。

鬼是壓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氣中的結果

世上本無鬼,鬼是壓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氣中的結果。它之所以被壓抑,是因為自己不認可。為什麼不認可?因為它是不好的,人們對於不好的東西總是排斥的。排斥的表現主要有兩種:一是把它銷毀掉;二是自己躲開,相應的情緒是憤怒和恐懼。面具是銷毀不掉的。有時候人們以為已經把它銷毀了,其實只是把它壓抑了。它還在那裡,一不小心又冒了出來。一旦明白它是銷毀不掉的,也就只能躲避了。所以,絕大多數人「遇到」鬼都會採取逃避的方式,並且感到恐懼。

有人把鬼分為死神、惡魔、吊死鬼、溺死鬼、吸血鬼、厲鬼、怨鬼、骷髏、白衣女鬼、色鬼等。從人格面具的角度看,只有兩類:一類是「迫害鬼」,一類是「受害鬼」

傷害過我們的人就是迫害者,內化之後形成迫害者面具。因為排斥,我們會壓抑它。它可能會在夢中出現,如果在清醒的時候出現,就會被當成鬼。至於什麼是傷害,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對於有些人來說,嚴厲的父母、老師、主管、員警,可怕的動物,自然災害,各種銳器,都是迫害者,或者懲罰者。

被我們傷害過的人也很容易被內化,形成受害者面具。這樣的面具肯定會對我們有怨恨,因而伺機報復。傳統觀念認為,如果我們傷害了別人,我們的良心會自我懲罰,讓我們感到不安。其實,不需要良心出手,受害鬼就會從內部報復我們,攻擊我們,或者嚇唬我們。這樣的鬼「看起來」不像兇神惡煞,而是四肢不全、遍體鱗傷、血跡斑斑的受害者。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從來沒有傷害過別人的人是不會遇到受害鬼的。

如影隨形的鬼

她非常怕鬼。我問鬼長什麼樣。她說黑頭發、黑衣服。我讓她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去想像。她說,她看到鬼站在床邊,而她躺在床上。她感到非常害怕,全身緊張,毛骨悚然。我讓她做深呼吸,放鬆下來。然後我建議她慢慢坐起來,她說她不敢,怕驚動鬼,它會撲上來。我讓她慢慢地、靜悄悄地坐起來,不要驚動鬼。她坐起來了,跟鬼面對面,非常害怕。我讓她放鬆自己,仔細觀察,看它長什麼模樣。她說它的臉是一個骷髏,非常可怕。我讓她繼續放鬆,並且對鬼笑。

她說鬼也笑了,不那麼可怕了,並且坐了下來,跟她面對面,她又害怕起來。它的臉開始變化,變成一個女人,白白的臉,大大的眼睛。我讓她問它是誰,來幹什麼。她說,鬼是她的前身,想來吃她。我問為什麼吃她。她說,她太弱,不符合它的要求,它想把她吃掉,重新投胎。我問她願意重新投胎,再塑一個新的自己嗎。她說願意。我問:「那你願意被鬼吃掉嗎?」她說願意。我讓她對鬼說。她說了,結果鬼轉身走了。

很顯然,鬼是她的一個人格面具。這個面具不喜歡另一個面具,那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寄養在親戚家,雖然他們對她不錯,但她一直沒有歸屬感。結了婚以後跟公公婆婆住,仍然沒有歸屬感。她總是討好別人,不敢跟任何人對抗,內心卻有許多不滿。她思想悲觀,凡事都往壞處想,所以什麼都怕,整天惶惶不安。她很不喜歡自己,一直在努力改變,但效果甚微。

今天終於弄清楚了,她不是怕別的,而是怕那個不喜歡自己、老想改變自己的面具。小女孩害怕這個面具,所以把它想像成鬼。

人都怕鬼,鬼其實就是恐懼情緒的投射。如果不怕了,鬼也就沒了。她越怕鬼,鬼越喜歡過來捉弄她,騷擾她,嚇唬她。當她對著鬼笑時,鬼也變得友好了。當她說「你吃了我吧」時,鬼就轉身走了。現在,她知道鬼是來幫她重塑自己的,吃了她是為了讓她重新投胎,她就更不用怕它了。我給她布置家庭作業:每天跟鬼對話,必要的時候跟鬼手把手一起跳舞,直到抱在一起,合而為一。

接納這個鬼並不難,難的是讓鬼接納小女孩。多年以來,她一直想改變自己,戴著「來訪者面具」到處尋求心理幫助,想讓小女孩長大起來,不要怕這個怕那個。而小女孩最怕的不是別的,正是「來訪者面具」,它就是夢中的鬼。

鬼不僅僅是「來訪者面具」,也是諮詢師。諮詢師和來訪者在同一條戰線上,共同對付和塑造怕鬼的小女孩。

作者介紹│黃國勝

師從中國醫學心理學之父李心天,擅長精神分析,致力於心理治療的本土化,創建「超越療法」和人格面具技術,已出版多部專著。2005年開始涉足團體治療,把人格面具技術融入團體治療,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團體治療」,2015年6月創建「國際人格面具學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隱藏的人格面具:「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揭開內心的衝突,揭祕完美主義、討好型人格、焦慮、抑鬱等心理狀態的真正成因》(原標題: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是面具互動——投射)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