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呈現粉紅色就是沒熟?多數人沒搞懂的問題,真相終於大白了

2023-09-27 07:30

? 人氣

為了要有效降低肉品中的病原菌,肉品要盡可能以高溫烹調來殺菌,使肉塊最「厚」的部分(中心溫度)達到建議標準。雞肉中常見有沙門氏菌、李斯特菌或禽流感病毒等危害,建議肉品中心溫度要達74度C以上,而豬肉常有絛蟲、旋毛蟲或大腸桿菌等,建議要使中心溫度達72度C以上。當肉品烹調超過這個溫度範圍,絕大部分的致病性病原菌都會被殺滅,可以安心的食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牛肉中偶見的病源「牛肉絛蟲」,可以透過工廠「冷凍處理」來減低危害,但豬雞則不易,這也是為什麼在外吃雞排、豬排需要點全熟的原因。

2、安不安心?有時候肉溫已經超過可食用標準,但肉仍帶粉色

剛好在肉溫達55~80度C時,也是肌紅蛋白的變性溫度區間,造成肉色的變化。當肉溫超過72度C時,肉類基本上都已呈現灰褐或灰白的顏色,因此絕大部分狀況下可以當作判斷熟度的簡單標準,但卻不能當作唯一依歸。

這是因為若肌肉本身的pH值越高,對熱的耐受度也會越強、越不容易變色。且在上述三種常見肌紅蛋白型態中,又以去氧肌紅蛋白(DMb)對熱的耐受度最高,有時溫度已超過74度C也還是呈現偏紅的色澤。也就是說,即使肉溫已經超越了安全可食用的標準,有時候還會是帶粉色的。

然而商家或家庭主婦的手邊不一定有食品中心溫度計,也不可能在上菜前把每塊肉都一一測溫,所以通常會在依據經驗控制烹調溫度和時間之後,藉由最後一道防線的「眼睛」判斷,把肉切開來看看肉色,簡單辨認是不是「熟」了。

烹調久可減少肉呈粉色機率,卻也使得肉質乾柴

畢竟看到粉紅色的肉會很直覺讓人聯想到生食、危險,而感到噁心。所以商家會盡可能的在上菜前把雞肉、豬肉烹調得久一點,頂多是過熟會使肉變得稍微乾柴一些,而不會造成消費者的健康危害及心理上的恐慌。

有趣的是,也有許多饕客主張要吃最中心仍帶有微粉紅色的白斬雞肉。希望在安全的食用條件下,讓肉質受到的破壞較低,使咬感與多汁性維持最佳狀態。

文/白歆瑜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投書】肉呈現粉紅色就是沒熟?耐熱的「去氧肌紅蛋白」可能讓你誤會了)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