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沒感情、冷冰冰?心理師親自試用Woebot心得分享,它有人類難以超越的強項

2017-10-31 10:43

? 人氣

除了在治療間隔裡幫忙,AI記錄下來的資訊,也可以直接應用在人類治療師與個案的治療期間,透過這些AI捕捉到的資訊,治療師可能會問:「你之前為什麼會想問AI這個問題?」、「當你看到這個AI說的答案時,你的感受是什麼?」這些歷程也可以協助個案培養後設認知的角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心理治療時,要如何確定有效,我們會進行「療效研究」。不過,這種研究成本非常高,光是要去分析治療的一個小時內發生了什麼事,就可能足足要花去幾天的研究時間。但是透過AI輔助,在資料的取得與分析上,成本可以節省許多!

個案與AI互動的歷程,可說是心理治療領域少有的「大數據」。除了可以用來作為研究素材之外,透過適當變項的設定與測量,治療師與個案也因此更有機會看見治療帶來的轉變。

另一個可以應用的趨勢,就是把AI用在心理治療的「督導」上。透過AI輔助進行治療內容與歷程的討論,想必也能對督導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

協助重度困擾者就診

心理疾患比我們想得還常見。以美國為例,調查發現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可能在這輩子中的某個時段,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但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台灣,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協尋心理健康的資源。

倘若是輕微的心理困擾,透過AI作為初步介入的處理,這種預防惡化的效益應該可以很大,畢竟網路是現在人在熟悉不過的媒材了。

不過,還有一個AI可以幫忙之處是,它能否依據會談內容,捕抓到「心理困擾程度中等、甚至嚴重」的個案。我們會發現,非常多需要幫助的人,可能是整天在家裡不出門的。若透過手邊可得的AI協助,初步的引導這些人做一些簡單的處理,並且提供後續轉介的資訊:告知必要訊息、衛教、常態化、減少對就診的擔心、去除污名化等協助,相信可以提昇這些潛在個案就診的動機

(圖/Alex Knight@unsplash)
AI治療師在治療中,可以擔任「督導」的幫手。(圖/Alex Knight@unsplash)

我們應該是好朋友,讓我們來牽個手

AI治療師的終極目標是取代人類治療師嗎?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問:AI治療師如果「太像」人類,那樣是好事嗎?

現在研究進行時,受試者都知道對方是機器人,所以在使用前都有一些基本的預設立場了。我想到了幾個有趣的問題:倘若,我們讓大家在不知道對方是誰的狀況展開治療,個案有辦法分辨嗎?

再者,如果個案不要花力氣在「分辨」對方是人還是機器,那療效會有差異嗎?剛剛曾提到,很多「療效」很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知道」對方是機器人才有的。所以,機器人跟真人治療師之間的關係,可能不會只是「競爭」這麼單純。

機器人治療師會如何與個案互動、會問他什麼問題、對他說什麼、建議他怎麼做?這些都取決於人類(也就是我們)在它的「腦中」灌輸了哪些靈魂(智慧)。但身為心理學家,我們也必須謙卑而誠實的說,對於人類、對於心理困擾,我們的所知仍是有限的。

因此,身處心理學領域,我們還是得繼續努力。透過科學的系統、質化、量化研究,加深、加廣我們對複雜人類的理解,乃至於能設計出更多對個案有幫助的治療系統。這個使命跟AI本身的發展並沒有衝突。而且我深信,我們在未來其實非常需要彼此互相合作、攜手前進。

作者|蘇益賢
政大心理所碩士。現職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專長: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心理相關工作坊設計、腦與神經科學在身心健康促進的應用、第三波行為療法整合。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理師的口袋(原標題:心理師下海試用Woebot的心得:人工智慧(AI)與心理治療師的攜手想像)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