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鳥,還是先有蛋?學者成功破解千年難題:第一個生下鳥蛋的不是鳥

2020-07-04 08:00

? 人氣

和體細胞不同,生殖細胞DNA的改變,會透過受精卵的分裂,出現在子代的每一個細胞中,包括所有體細胞,從而穩定影響子代身體的性狀。這種在子代身上出現的全身、統一的DNA改變,正是形成新個體和新物種的先決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生殖細胞DNA突變的效果,只能在後代中表現出來,而對這隻生殖細胞突變的動物沒有影響,因為這隻動物的體細胞中並沒有發生生殖細胞中的突變(體細胞和生殖細胞有同樣突變的機率極小,而所有體細胞和生殖細胞同樣突變的機率為零)。如果生殖細胞的某個突變,使牠的下一代成為鳥,那麼產生這個生殖細胞的恐龍就還不是鳥。也就是說,由於生殖細胞的突變,不是鳥的動物也可以生出鳥蛋。而受精卵和由它發育成的生物體其實是一回事(DNA完全相同),只是發育階段不同,所以第一隻鳥必然來自第一顆鳥蛋。

下面我們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比如從恐龍變為鳥,需要將覆蓋恐龍身體的鱗片變成鳥的羽毛。恐龍的鱗片和鳥類的羽毛都是由β-角蛋白(β-keratin)組成,但是鱗片和羽毛裡的β-角蛋白在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結構上都有一些差異,所以從鱗片β-角蛋白到羽毛β-角蛋白的轉變需要DNA序列的變化。如果恐龍生殖細胞中一個為鱗片β-角蛋白編碼的基因發生突變,變為羽毛β-角蛋白的基因,下一代恐龍所有細胞就會都有這個羽毛β-角蛋白的基因,就會長出羽毛(當然這是一個大大簡化的模式);而產生這個生殖細胞的恐龍因為體細胞內沒有羽毛β-角蛋白的基因,所以長不出羽毛。

如果我們把有羽毛的恐龍定義為鳥,上一代恐龍因為沒有羽毛,所以還不是鳥。但是它產生的帶有羽毛β-角蛋白基因的生殖細胞,卻可以使下一代長出羽毛,所以下一代變成了鳥;又由這個生殖細胞形成的受精卵是包含在蛋裡,所以這個蛋是鳥蛋。

恐龍和鳥的另一個重大區別,是恐龍有牙齒而鳥沒有牙齒。牙齒的重要成分之一就是琺瑯質,即包裹在牙齒外面那層堅硬的物質,琺瑯質的形成需要釉蛋白(enamelin),如果釉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而喪失功能,就會影響牙齒的形成。研究發現,爬行動物都有正常的琺瑯質基因,但是鳥類的這些基因卻喪失功能,變成「偽基因」,這是鳥類沒有牙齒的原因之一。

生殖細胞中某個釉蛋白基因的突變,自然可以使這個基因喪失功能,但下一代卻仍然有可能長出牙齒。因為受精卵是由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結合,發育出的動物具有雙套染色體,即有兩份遺傳物質,每個基因也是雙份。如果只有卵子中的釉蛋白基因喪失這個功能,而精子裡的釉蛋白基因的功能還存在,受精卵和由它發育出的動物就還會有一個正常的釉蛋白基因,所以還能長出牙齒;只有精子和卵子都帶有喪失功能的釉蛋白基因,受精卵發育出來的動物才沒有牙齒。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假設:釉蛋白基因是決定是否長牙齒的唯一因素,並且把牙齒消失作為恐龍變為鳥的標誌。在兩隻琺瑯質基因都喪失功能的動物出現之前,一定只存在著一隻釉蛋白基因喪失功能的雄恐龍和雌恐龍,因為牠們都還有一個正常的釉蛋白基因,都還有牙齒,所以都還是恐龍。而在牠們形成單套(只有一份遺傳物質)的生殖細胞時,喪失功能的釉蛋白基因、正常釉蛋白基因進入生殖細胞的機會均等,如果精子和卵子都正好含有喪失功能的釉蛋白基因,形成的受精卵中就沒有正常的釉蛋白基因,受精卵發育出來的動物就長不出牙齒,所以變成了鳥,也是恐龍產下了鳥蛋。

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或者先有鳥,還是先有鳥蛋)的問題之所以使人困惑,是因為把雞(或者鳥)看為一成不變的動物,鳥和蛋週而復始的循環,使人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如果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鳥類的起源,並且了解生殖細胞DNA變異影響後代動物性狀的機制,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先有鳥蛋,後有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清文華泉《上帝撿到槍:生命科學密碼》(原標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