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家都說追夢必須出國?一個在地舞團的成立,道盡深藏台灣人心裡的自卑與勇氣

2017-05-25 17:19

? 人氣

演出和芭蕾教育的關聯在於「表演經驗的累積」。莊媛婷認為教學者若缺乏舞台經驗,將無形中限縮學生視野。她分享自己過去有次排練被外籍老師糾正姿勢「太像學生」、應放大動作讓觀眾感知舞者情緒,讓她第一次意識到「學生」和「舞者」的差別:「如果老師有表演經驗,會帶給學生很多新想法。」因此舞團演出除了提供團員舞台,也希望傳承更多富表演經驗的教學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莊媛婷逾三十年的舞蹈經歷累積許多人脈和經驗,使團內芭蕾課更趨完善,也幫助團內的舞者持續精進。之所以堅持要為團員上芭蕾課,是因為臺灣傳統舞蹈體系大多奉行「兼容並蓄」的舞科學習,欲專精芭蕾者難以在黃金期持續精進。芭蕾著重向外延展,東方舞卻注重下盤耐力,兩者肌肉運用迥然不同,王永同對此加以解釋:「國外芭蕾學校也會搭配踢躂或爵士舞課,讓舞者身體活絡,但比重不高,重點是他們(專精哪個舞科)很早就分支了,但臺灣太晚,越晚確定肌肉就越難調整。」既然傳統教育觀短期難以改變,舞團便希望藉由芭蕾課提供團員更多學習資源。

台北愛瑞月於玫瑰古蹟的芭蕾演出。(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台北愛瑞月於玫瑰古蹟的芭蕾演出。(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走入人群 在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

芭蕾表演在臺灣一直很難推廣,因為臺灣庶民文化和源自西方宮廷的芭蕾文化迥然不同,使民眾難以對芭蕾豐富的音樂及舞蹈資本產生共鳴,但王永同鏗鏘有力地表示:「我們不想最後給一個藉口說,因為民情、因為文化(不同),所以我們做不到。」

四年前,蔡瑞月舞蹈社開始讓莊媛婷規劃「台北愛瑞月」芭蕾表演,在玫瑰古蹟的開放空間跳芭蕾,打破了大眾對芭蕾「買很貴的票」、「進戲院」的刻板印象。王永同提到,有朋友覺得芭蕾感覺很難懂,但他回答:「我們不是要讓一般人都『懂芭蕾』,因為藝術就是『不親民』,但『欣賞』就不一樣了。」他強調,如果給人們一個平台去近距離看芭蕾表演、被感動,就有可能提高大眾「欣賞」芭蕾表演的意願。 

因此創團第一個公開表演,就是走入芭蕾資源相對稀少的偏鄉小學,也是莊媛婷口中「就算賠錢也一定要做」的計畫,這份強烈意念起因於十多年前的感動。當時,莊媛婷到高雄一所山地小學示範芭蕾舞。穿著芭蕾舞裙tutu、墊腳尖走出來的瞬間,她看見台下孩子的眼睛「哇」地發亮了!那幅景象令她至今仍難以忘懷:「如果孩子喜歡,那個畫面會一直留在他的腦海。」有天,藝術的種子會綻放美麗花朵、給表演一個機會。莊媛婷和王永同相信,走入人群所散播的感動,能夠一點一滴地累積藝術人口。

臺灣芭蕾舞團其中兩位發起人:莊媛婷(左)、王永同(右)。(圖/Vstory提供) 
臺灣芭蕾舞團其中兩位發起人:莊媛婷(左)、王永同(右)。(圖/Vstory提供) 

「眼睛會發亮的人」

莊媛婷從小舞蹈科班出身,王永同卻直到大學才確定自己未來要專心跳舞。不僅經歷迥然不同,從訪問中也感受到兩人分處理性與感性的天平兩端。「我們兩個人的共通點大概就是『叛逆』吧!」王永同笑著回答。他口中的叛逆,既是莊媛婷在求學路上一次次悖離主流教育體制、去跳「自己想跳的舞」,也指自己起步雖晚卻不輕易言棄的舞者生涯。 

然而,除了叛逆,兩人身上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共通點,是「熱情」。紀錄片《芭蕾首部曲》中來自世界各地精英芭蕾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要挑選的學生,是「眼睛會發亮的人」。訪問中,莊媛婷和王永同懷抱著對舞蹈的熱情和未來芭蕾推廣的期許,雙眼閃閃發光!

文/邱怡瑄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標題:不再出走!臺灣芭蕾舞團要讓愛跳舞的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