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家都說追夢必須出國?一個在地舞團的成立,道盡深藏台灣人心裡的自卑與勇氣

2017-05-25 17:19

? 人氣

悠揚樂音響起,身穿潔白舞衣、腳踏硬鞋的舞者翩然現身。明明是那樣夢幻的白色紗裙,卻隨著精準優雅的肌肉延展,展現出另一種傲然姿態。跳躍、踮腳、小碎步;硬鞋立起的瞬間,舞者彷彿脫離了重力的箝制,單留一只重心腳支撐起華麗旋轉,柔美外表下蘊含的強韌能量令人震懾。

這是芭蕾,是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中至死方休的完美追求,也是世上許多舞者為之傾心的舞蹈藝術。芭蕾舞源於歐洲,近百年卻開始在亞洲展現不同面貌。除了經典舞劇《吉賽爾》、《天鵝湖》,亞洲文化和芭蕾元素撞出許多新火花,如韓國環球芭蕾舞團改編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推出芭蕾舞劇《沈清》、香港芭蕾舞團改編經典紅樓夢推出《紅樓夢—夢紅樓》等。

反觀臺灣,六十多年來的芭蕾教育從未經過長遠規劃,既缺乏國家級舞團也無專業芭蕾學校,臺灣芭蕾舞團發起人之一王永同因而強調:「現在不做(舞團)什麼時候做!」藝術總監莊媛婷也回憶,「以前我身邊的同學─包括我自己─都想說長大以後,要去國外考芭蕾舞團。」臺灣愛芭蕾的孩子難道只有「出走」一途?台灣芭蕾舞團的創立正是希望提供另一個選擇:「要讓愛跳舞的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提供舞台 激盪出更有創造力的舞者

有人曾說,舞者就像候鳥,為了進入頂尖舞團演出至各國競爭;臺灣的芭蕾舞者卻更像失根浮萍,由於臺灣觀賞芭蕾風氣不盛,舞者除了短期表演合約,大多以教舞維生,表演空間大幅限縮。所以臺灣芭蕾舞團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舞台」,同時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舞者。

王永同認為創造力難以在課堂上習得,而必須透過實際演出的排練和思考,累積藝術性、音樂性和對自我身體的覺察。王永同以編舞者和舞者間的互動來說明「創造力」如何運作:「編舞者透過編舞有個想法想展現,再看舞者要怎麼用身體表現出來,重點是要如何把一系列枯板的舞序賦予『生命力』。舞者的詮釋會帶出線條、呼吸、力道等大大小小的細節,這些都可以回饋給編舞者『原來還可以這樣發展』。」

然而臺灣舞蹈訓練總要求學生在技巧上達到「一百分」,早年更會在言語及肢體上給予學生莫大壓力,這些都扼殺了舞者創造力的培養。如莊媛婷高中就讀舞蹈班時,學生到了學期末必然要進輪流進辦公室被老師們批評。她從那時便開始思考:一板一眼地達到老師標準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因此舞團不論是徵選團員和排練過程,都很注重舞者的創造力。

初次徵選團員過程。(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初次徵選團員過程。(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傳承正確教學觀念: 讓表演經驗融入教學、訓練更獨立

臺灣芭蕾舞團除了提供演出舞台,更會提供團員完整而嚴謹的芭蕾課程,王永同解釋舞團最初成立宗旨不是要找到「很厲害」的舞者擔綱演出,而是要「培訓」舞者吸收更豐富的表演經驗和正確的芭蕾教學觀念,希望提供下一代更好的芭蕾學習環境。

演出和芭蕾教育的關聯在於「表演經驗的累積」。莊媛婷認為教學者若缺乏舞台經驗,將無形中限縮學生視野。她分享自己過去有次排練被外籍老師糾正姿勢「太像學生」、應放大動作讓觀眾感知舞者情緒,讓她第一次意識到「學生」和「舞者」的差別:「如果老師有表演經驗,會帶給學生很多新想法。」因此舞團演出除了提供團員舞台,也希望傳承更多富表演經驗的教學內容。

莊媛婷逾三十年的舞蹈經歷累積許多人脈和經驗,使團內芭蕾課更趨完善,也幫助團內的舞者持續精進。之所以堅持要為團員上芭蕾課,是因為臺灣傳統舞蹈體系大多奉行「兼容並蓄」的舞科學習,欲專精芭蕾者難以在黃金期持續精進。芭蕾著重向外延展,東方舞卻注重下盤耐力,兩者肌肉運用迥然不同,王永同對此加以解釋:「國外芭蕾學校也會搭配踢躂或爵士舞課,讓舞者身體活絡,但比重不高,重點是他們(專精哪個舞科)很早就分支了,但臺灣太晚,越晚確定肌肉就越難調整。」既然傳統教育觀短期難以改變,舞團便希望藉由芭蕾課提供團員更多學習資源。

台北愛瑞月於玫瑰古蹟的芭蕾演出。(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台北愛瑞月於玫瑰古蹟的芭蕾演出。(圖/臺灣芭蕾舞團提供)

走入人群 在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

芭蕾表演在臺灣一直很難推廣,因為臺灣庶民文化和源自西方宮廷的芭蕾文化迥然不同,使民眾難以對芭蕾豐富的音樂及舞蹈資本產生共鳴,但王永同鏗鏘有力地表示:「我們不想最後給一個藉口說,因為民情、因為文化(不同),所以我們做不到。」

四年前,蔡瑞月舞蹈社開始讓莊媛婷規劃「台北愛瑞月」芭蕾表演,在玫瑰古蹟的開放空間跳芭蕾,打破了大眾對芭蕾「買很貴的票」、「進戲院」的刻板印象。王永同提到,有朋友覺得芭蕾感覺很難懂,但他回答:「我們不是要讓一般人都『懂芭蕾』,因為藝術就是『不親民』,但『欣賞』就不一樣了。」他強調,如果給人們一個平台去近距離看芭蕾表演、被感動,就有可能提高大眾「欣賞」芭蕾表演的意願。 

因此創團第一個公開表演,就是走入芭蕾資源相對稀少的偏鄉小學,也是莊媛婷口中「就算賠錢也一定要做」的計畫,這份強烈意念起因於十多年前的感動。當時,莊媛婷到高雄一所山地小學示範芭蕾舞。穿著芭蕾舞裙tutu、墊腳尖走出來的瞬間,她看見台下孩子的眼睛「哇」地發亮了!那幅景象令她至今仍難以忘懷:「如果孩子喜歡,那個畫面會一直留在他的腦海。」有天,藝術的種子會綻放美麗花朵、給表演一個機會。莊媛婷和王永同相信,走入人群所散播的感動,能夠一點一滴地累積藝術人口。

臺灣芭蕾舞團其中兩位發起人:莊媛婷(左)、王永同(右)。(圖/Vstory提供) 
臺灣芭蕾舞團其中兩位發起人:莊媛婷(左)、王永同(右)。(圖/Vstory提供) 

「眼睛會發亮的人」

莊媛婷從小舞蹈科班出身,王永同卻直到大學才確定自己未來要專心跳舞。不僅經歷迥然不同,從訪問中也感受到兩人分處理性與感性的天平兩端。「我們兩個人的共通點大概就是『叛逆』吧!」王永同笑著回答。他口中的叛逆,既是莊媛婷在求學路上一次次悖離主流教育體制、去跳「自己想跳的舞」,也指自己起步雖晚卻不輕易言棄的舞者生涯。 

然而,除了叛逆,兩人身上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共通點,是「熱情」。紀錄片《芭蕾首部曲》中來自世界各地精英芭蕾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要挑選的學生,是「眼睛會發亮的人」。訪問中,莊媛婷和王永同懷抱著對舞蹈的熱情和未來芭蕾推廣的期許,雙眼閃閃發光!

文/邱怡瑄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標題:不再出走!臺灣芭蕾舞團要讓愛跳舞的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