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飢荒與食物短缺,該怎麼解決?智能農場結合科技和創新,開啟農場革命

2017-05-13 08:30

? 人氣

經重新設計的設施,可能讓每年收成次數,從2、3次,增加到20至25次,同時還能減少85%的能耗。食物不足的開發中國家以及加州等供水不足的州,應用類似設施後,將有力證明,「智能」不僅對製造業非常重要,對農業更是如此。「智能」讓農業更多產、更可持續、能效更高,還帶來額外好處,讓消費者能用超市的價格,享用本地生長的新鮮食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智能生產歡迎各種不同的解決方式,並不只依賴機械和電子生產。1990年代,大家推動乳業機械化改革,由此產生一系列進步,如發明乳牛個性化電子項圈,可以控制其食草習慣;還發明了第一台擠乳機器人。乳業領先公司有瑞典的利拉伐(DeLaval)和荷蘭的雷利集團(Lely Group)。他們開發了自動飼養棚,用感測器監控和控制擠乳的品質,用自動導航機器人清掃地面,其他機器人則根據乳牛需要來分發飼料。在許多發達國家,類似設施已然成了業界定律,毫無例外。農場主可以數字化監測牲口,並管理掌握的信息,創造出更高效的擠乳設施。

乳業的生產收益和價值提升不限於農場;整個過程都經歷了改革。在荷蘭阿麥斯福(Amersfoort),我們會見了梅傑(Emmo Meijer),即菲仕蘭(FrieslandCampina)的首席技術總監。他闡釋了荷蘭在農業研究方面的全球領導力:「這個國家(荷蘭)對世界食品問題瞭解最深入,研究最先進。荷蘭的食品部門,2013年在食品研發上花了6%的銷售利潤,僅僅次於花了7%的丹麥。」

菲仕蘭運用其專業知識,致力解決產量與品質平衡問題,該問題由來已久。比如,乳製品生產者至今仍致力生產牛奶、黃油、起司,產量愈多愈好,實際上卻降低了品質。以乳清為例,這是現今模式下牛奶生產的副產品,產量豐富、具有營養,在目前的生產過程中卻極少利用。2005年,菲仕蘭開創研究,探尋其他生產方式,以使所有產品的品質提高。

該公司提出了新生產方式,在一個試驗基地中,得到了積極的成果,證實了生產方式的有效性。隨後,公司在2010年啟動了批量生產裝置,專門「精煉」牛奶。將牛奶中的乳脂分離出來後,剩下的液體依次用孔篩從小到大過濾隔膜。首先,先篩去細菌、較大的微生物等物質,然後分別篩去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糖。梅傑說:「新的生產方式能製造出高品質的產品流,如酪蛋白用於生產起司,乳清蛋白生產速食品,乳糖為藥物生產作基本成分。」類似該公司牛奶精煉等技術,透過創新刺激效率增長,以保證有限的自然資源能夠滿足我們不斷增加的需求,實在意義重大。

智能農場這個極佳例子,展示了如機器人、感測器、清潔能源、水資源管理、生物技術和資訊科技等先進科技如何被整合利用,運用到集商業、本地社區、大學為一體的生態系統中,帶來巨大產品收益。創新技術如智能溫室、疊層水培生產、新一代光照系統將大大增加現代農場的效率,並且在實現食物本地生產、提高產量方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且,此類科技將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蔬菜和其他作物,可以在我們最大城市的中央倉儲或者屋頂上獲得,以滿足大家對本地生長作物不斷增加的需求,同時還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藥。對遠距離運輸的需求減少,從而降低了整個行業的碳排放。智能農場讓氣候炎熱的開發中國家有機會在任何地方生產本地新鮮的蔬菜,對解決21世紀如全球飢餓、食物短缺、分配不公等挑戰,貢獻極大。

本文經授權轉載寶鼎出版《世界上最聰明的地方:從鏽帶到智帶,看智力共享如何引領全球鏽帶城市聰明轉型》(原標題:智能農場,離家更近)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