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琴為何物?——郭強生《尋琴者》

2020-04-27 17:46

? 人氣

這引導我們進入《尋琴者》的第二層意義。郭強生筆下「情」與「琴」的關係不只是隱喻而已,更直指你我生命中「情」與「物」的對話。所謂情,不僅是癡嗔貪怨的情,也是情景與情境的情。所謂物,不僅是客觀實象的存在,也是生命欲望流轉律動的總和。情與物交互運作,形成虛實起滅的面貌。鋼琴家必須先視鋼琴為有情之物,才有了可以迴響、共鳴的潛能。而調音師得先從失去音準的鋼琴開始,「物」其聲色,再恢復其內蘊的深情華彩。「與其說是調音,不如說是調律更為恰當。」但要達到畢達哥拉斯的絕對和諧律,談何容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我們來到小說核心部分。調音師還是懵懂少年時,因為老師賞識,有了向海外歸來的青年鋼琴家請益的機會。青年鋼琴家才華洋溢,他告訴少年,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震動。」那種震動,我們或者叫作信任,或者叫作愛。

青年鋼琴家的一席話,讓少年為之癡迷不已,哪裡知道這樣的指導是肺腑之言,也是最艱難的指令,甚至詛咒。青年鋼琴家以肉身見證自己的心聲。他畢竟沒有達到事業高峰,反因禁色之戀罹病去世。而少年因為對彈琴人萌生深情而不可得,從此墮入情殤的輪迴,再也不能專心琴藝。青年鋼琴家和少年都必須以艱難的方式理解,成不成為鋼琴大師其實無關緊要。就算征服了鋼琴,征服了樂迷,馴服不了自己的肉身與靈魂,也是枉然。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古老的歎息在郭強生筆下有了新的寓言向度。然而《尋琴者》又不止於永恆的歎息,這帶來小說最讓人意外的一層意義。僱主女鋼琴家過世後,調音師的工作似乎也告一段落。然而女鋼琴家的先生出現,延續了本應終止的關係。先生是生意人,十足音樂門外漢,卻因為種種考量留下調音師,甚至同意合作開啟二手鋼琴買賣行業。因為愛琴,調音師追隨先生來到紐約尋訪舊琴,而紐約終將每個人物的前世今生糾結在一起。

買賣二手琴的安排讓《尋琴者》有了耐人深思的結局。這是一場在商言商的交易?或是愛屋及烏的戀物邏輯?或是出於舊琴難忘、詠物抒情的考量?或是還有其他……?調音師不能無惑。回顧所來之路,他感歎「七歲的孩童與二十四歲的邱老師。十七歲的少年與三十四歲的鋼琴家。四十三歲的中年與六十歲的林桑。」「同樣的間距,反覆如同輪迴,」這樣的生命也是始料未及的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關乎失去與逝去的詠歎。但有沒有迴旋的可能?再一次的賦格嘗試?或者,那只是永劫回歸的又一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