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琴為何物?——郭強生《尋琴者》

2020-04-27 17:46

? 人氣

在小說的(反)高潮,調音師與先生的「合夥」關係懸而未解。他們來到紐約郊外二手舊琴的買賣場所,赫然發現那也是座舊琴的墳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窗戶,只有幾盞幽暗的燈光,照出了一整片鋼琴遺骸四處漂流的灰塵之海。上百架等待被處置的舊鋼琴,有的被拆了琴箱,有的缺了音響板,有的仍被包覆在骯髒的氣泡墊中……

失去琴蓋的,斷腿的,被清空內臟的,還有那一組組堆放的擊弦系統,一束束從內臟清空出來的銅弦,如同少了血肉保護的神經掛在墻上,還會簌簌在抖動著……

面對著這座大型的鋼琴墳場,我所感受到的不是驚駭或悲傷,反倒像是一頭鯨魚,終於找到了垂死同伴聚集的那座荒島,有種相見恨晚的喜悅。

琴的廢墟,情的廢墟。郭強生呈現了當代中文小說最憂鬱的場景之一。郭強生以往的小說強調情愛可一而不可再的純潔度,情殤無以復加的痛苦。《夜行之子》、《惑鄉之人》、《斷代》都有這樣的傾向,每每難以自拔。在《尋琴者》的尾聲,他似乎提出了和解——或是解脫——的暗示。這使他的敘述增添了「一切好了」的向度,那是大悲傷之後的虛空。小說尾聲,調音師造訪鋼琴大師李赫特故居,一處最枯寂靜默的所在。遙想大師當年的琴音,此時無聲之處勝有聲。郭強生的小說這次顯出了「年紀」。

一九八六年,郭強生出版《作伴》。少年已識愁滋味,那是他告別青春期的宣言,也是初入文壇的印記。時隔三十五年,他依然尋尋覓覓,尋找知音:「只有那個頻率,那個振動層次,可以把我帶進讓我感覺安全,又帶著一點悲傷的奇妙領域。」此琴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驀然回首,他寫出《尋琴者》,他的半生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木馬文化《尋琴者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