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人的意識其實不是自己決定的!課本沒教的最強科普:其實全部來自…

2017-02-14 17:18

? 人氣

本文為《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之書評,回應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洪裕宏在書中論及的科學面向與結論。

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段對於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很有興趣、很想了解的時期:想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到底活在什麼樣的世界當中。但卻在求學的過程中被分類、修剪成文科人或理科人,慢慢地被說服自己能懂什麼、不能懂什麼。而洪裕宏教授的第一本著作《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以及我所認識的洪教授本人)就要用他一生所累積的學識打破現今教育形成的這個框架,讓我們知道在追問世界本質的過程中,心靈可觸及的領域多麼寬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本書的內容包羅了意識研究這個大課題的幾乎各個面向,為了解釋意識為何存在這個世界中,作者在哲學、認知神經科學、動物行為、精神醫學、電腦科學、物理學、甚至宗教中來回穿梭。但作為一本哲學、科學普及書,作者卻能以意識為軸,將各個領域用最日常的語言像故事一樣串在一起,讓讀者讀畢好似經歷了上天下地的奇幻旅程。

意識問題從萌芽至今差不多經過了三十年,這段時間和洪教授的學術生涯重疊,他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參與。學術界走得會比知識普及快些,如今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在台灣發展十分成熟,國外最新的科普書籍穩定地在台翻譯出版,台灣學者(如謝伯讓教授)也開始有自己的科普著作,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西方分析哲學也在許多人有意識的推廣下開始被國人認識,近年來也有許多相關的本土和翻譯書籍。但是跨領域的研究不但在台灣學術界推行困難,在出版界更是不論中外都難以見到相關書籍。因此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討論:這樣一本難得的書,可以在台灣或中文世界造成什麼樣的效果,它又能改變我們什麼?

在此書中,洪教授將困擾人類已久的意識問題分為兩部分,以便了解:一是「感質」問題:每個個人或生物個別的感覺經驗要如何用物理機制解釋的問題,一是「主體性」問題:這些感覺經驗都屬於一個主觀的「我」,這個「我」在物理世界中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至今難解,而作者不但要解釋意識難題的研究,還要在最後提出十分「離奇」的假說:意識和訊息潛能是同樣的一個東西──是世界的本質,而我們的心靈和物質之分只是這個本質所顯現的兩個面向。

可見此書需要的工程之浩大。本書前兩章介紹何謂意識問題,而它為何如此棘手。第三章從病理層面,經由各種特殊意識相關的病症反思意識的特性。第四章介紹動物超乎我們想像的複雜行為,牠們是否也有意識?第五章討論現在最流行的人工智慧,甚至擊敗世界各棋王的電腦是否能夠有意識?第六章介紹了目前主流的幾種關於意識如何可能產生的學說,而這些學說都遇到了難解問題的挑戰,是否我們需要一場科學大革命呢?第七章詳述了自我問題,及洪教授自己關於自我作為一個統合歷程的獨到學說。

最後,從第八章開始,作者為突破意識難題,一頭鑽進最深奧的形上學和物理學,兩面夾攻,直問世界的本質為何。最終作者在最後結論:「意識不是由物理作用(包括腦歷程)產生,不能被化約到物質,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是意識的兩個面向」。組成整個世界意識如大海,而我們個別的意識如浪花,短暫出現後又被捲回大海,等待下次的開展。意識整體不會消失,不斷流轉。

這本著作如此豐富的內容的確達成了將意識研究這個廣大的領域介紹給大眾讀者的成就。作者幾乎碰觸到了所有面向,而且不畏懼去探討許多表面上看來怪誕的學說。我認為這種能力和精神正是學術為何需要跨領域研究的理由──能夠從各種觀點撞擊原有的體系架構,以期撞出新的火花,不僅是平常的通才而已。

而對於中文讀者來說,作者將自己消化後的知識用中文寫作出來,在閱讀上更沒有語言的隔閡。再加上許多作者本人的生動故事穿梭其中,讀者可以不用帶著上課正襟危坐的心態,可輕鬆斜臥在沙發上汲取知識。但本書以三百頁的篇幅,雖達到了廣度,不免大大地犧牲了深度。因此,許多讀者如果在其中的章節發現有興趣的主題後,一定會馬上產生想要再去查找更多資料的想法(還有隔靴抓癢的不痛快)。但是如果仔細闡述每個深入的細節的話,就會失去了推廣的意義。

因為根據筆者自身的了解,書中許多可能不到十頁的段落,都各是洪教授所指導的一篇論文主題!因此這本不厚的書的背後是有深厚的理論支持的。

篇幅太短的另一個缺點是,雖然在本書最後提出了非常衝擊人心的新理論,但似乎沒有足夠的論述去說服我們是否真要接受這個理論。或許很多讀者在看完後會覺得我們還是回到神經科學或人工智慧研究才更是實際,或認為結論只是一種玄思。但我想這也是哲學的特殊之處,哲學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從質疑最根本的問題中,去開拓人類思想中未被開拓的荒地。因為未有人走過,所以看起來似乎荒謬;而既是荒地,便需要極大的工夫才能有些許前進,這是本書的未竟之功,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作者能有新的著作。

如果意識真的需要新的關於世界本質的理論才可以解釋,那或許執著於現在的科學研究方法,就像一個醉漢,在深夜路燈下找尋他不知掉在何處的鑰匙時堅持:「因為在這裡才看得到啊」。作者即是試著在這裡指出點亮一盞新燈的可能性。

我認為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在於我們等著洪教授寫出一本鉅著,以他一己之力告訴我們這一堆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期待能夠將意識研究這個有趣的領域介紹給更多有興趣的人們,不論是學生、學者、或是身在各行各業,卻忍不住想思考自己是什麼的人們。更好的是能吸引本書的讀者掙脫現今學術分工的綁架,一起投入和充實意識研究這個學術社群,因為這無疑是二十一世紀最有趣的問題之一。一個學術領域的成長需要許多人在其中的不同區塊努力才會成熟穩固。期待這本書會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語言,以及參與意識研究的契機。

*作者簡介:醫師,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