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橋牌社》首播2集歷史背景資訊量大爆炸!一篇弄懂台灣30年前詭譎時局

2020-01-21 18:01

? 人氣

(圖/取自《國際橋牌社》官方臉書)

(圖/取自《國際橋牌社》官方臉書)

台灣政治劇《國際橋牌社》於20日晚間正式開播,描述隨著解嚴後蔣家勢力終結的台灣政壇,一步步邁向轉型民主的過程,緊湊的劇情夾雜著龐大的歷史資訊,引起劇迷在網路上熱烈討論,更讓1990年後生的網友們直呼:「這些都沒經歷過,好難看得懂!」以下分析《國際橋牌社》第一、二集內出現的10大台灣歷史資訊,看懂歷史追劇不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月政爭

《國際橋牌社》的故事背景就是以1990年選前的「二月政爭」為主軸展開。自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當時的執政黨內部因此掀起一波權力鬥爭,並分裂成「主流」以及「非主流」派系。「主流」派系由當時繼任總統又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為首,帶領旗下支持改革的本省人對抗由郝柏村領頭的保守權威及外省人組成的「非主流」派系,隨著1990年3月「中華民國總統間接選舉」即將到來,雙方派系為了搶奪總統一職、穩固各方勢力,政治角力在選前一個月(及1990年2月)逐漸白熱化,而這場「主流」與「非主流」的政爭因此被稱之為「二月政爭」,而後影響國民黨內部分裂,也意味著本土勢力在蔣家勢力衰退後逐步主導台灣政壇。

大漠計畫

「大漠計畫」中華民國空軍被指派駕駛沙烏地阿拉伯皇家空軍的F-5F戰機(圖/取自維基百科)
「大漠計畫」中華民國空軍被指派駕駛沙烏地阿拉伯皇家空軍的F-5F戰機(圖/取自維基百科)

196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與鄰國戰爭不斷,卻缺少空軍飛行員,便向中華民國空軍總部要求提供飛行員以及地勤人員輔助戰爭,不過,在蔣中正在位期間始終沒有答應此要求,但隨著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1979年沙烏地阿拉伯頂替了中華民國最大邦交國的位子,沒想到沙國將「邦交」和「軍援」合併談判,為了鞏固沙國邦交,蔣經國批准派遣中華民國現役空軍及地勤以「沙烏地阿拉伯皇家空軍軍人」的身份提供軍援,將此計畫列為「絕對機密」並命名為「大漠計畫」。自此,中華民國每年派出近百名空軍菁英至沙國執行秘密作戰任務,其中包括日前因公殉職的前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

1990年沙國與其鄰國政局變動,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大漠計畫」人員險遭扣留,直至當年9月全員才順利歸國,結束雙方長達12年的軍事合作,而這就是在《國際橋牌社》首集內出現的軍事危機。

907慘案

907慘案中的「閩平漁5540號」(圖/百度圖庫)
907慘案中的「閩平漁5540號」(圖/百度圖庫)

自中華民國解嚴後,中國來台「掏金」的偷渡客不斷湧入,當時國民政府下令,只要抓捕到50名以上偷渡客,便得將全員集中到一艘船隻「統一遣返」,為了防止人員逃脫、鬧事,同時實施「船艙拘禁」再遣送出海,此行間接導致1990年7月的「907慘案」。當時有26名福建漁民乘坐「閩平漁5540號」漁船來台與台灣漁民做生意,卻被中華民國軍警當成「偷渡客」抓捕,當晚,中華民國軍警將63名漁民及偷渡客關進狹小的船艙內,且將船艙出入門窗全部釘死,但因艙內狹小悶熱、缺水缺氧,造成25人被悶死、多人受傷或失蹤,直到隔日清晨船隻終於在福建靠岸,才被發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