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過」才懂得死亡的意義!這3家公司帶你體驗自己的喪禮和冥想課程

2017-01-07 09:30

? 人氣

沒經歷過死亡,又該如何知道死亡的意義呢?南韓最近吹起一股死亡體驗熱潮,藉由模擬自己的喪禮,重新了解生命寶貴。從自殺率逐年升高的趨勢來看,心理疾病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死亡體驗,科技也能防範心理疾病的發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韓首爾死亡體驗營帶你重新了解生命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報告表示,南韓為自殺率最高之國家,2012年每10萬人中就有29.1人自殺,高於平均值的12人2.4倍。在物價高、房價高、薪水低的環境下,加上高度競爭的工作氣氛,人民生活壓力大,導致南韓人自殺情況愈趨嚴重。

南韓政府日前公布「2016-2020年精神健康綜合對策」,預計在明年開始讓南韓國民在社區內科醫院、全科醫院接受抑鬱或情緒不安等精神疾病的治療,並計畫改革醫保費支付標準,降低病患精神疾病治療的費用負擔。而在2012年開始,首爾Hyowon治療中心也開設死亡體驗學校,讓有自殺傾向的人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


(圖/引用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首先,一位講師會先講述他對生命的看法,大意是說:「在生活中每天要處理的事,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必須學著接受它,並且試著找出其中開心之處。」接著,學員就會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課程。

 首先,每位學員必須拍一張個人遺照,拍攝完畢,學員會被帶至一間布置著菊花的大廳。每個座位旁都放有一個棺材,學員換上壽衣後回到座位,著手寫遺書。很多人進行到此階段早已禁不住眼中淚水,紛紛在遺書面前懺悔。一旦學員站到棺材前,他們必須讀出自己的遺書,接著主持人會宣布該是前往另一階段的時刻了。學員躺進棺材十分鐘,由「死亡天使」之稱的工作人員幫忙蓋棺。在這十分鐘的時間裡沉澱心靈,思考人生的意義。

Hyowon中心的發言人鄭永門(Jeong Yong-mun)表示:「你們已經見識過死亡,但你們還活著,所以必須要奮鬥。」參與此活動的學員有的患有絕症,希望透過此課程幫助了解身後事;有的是則是有著自殺的念頭,想要藉此打消輕身念頭。

當你拋棄過往舊時的自己,就是重新開始你的人生的時候。或許生活是那麼的不愉快,你還是要積極面對人生。回頭想想過去,該慶幸的是有這麼多愛你的家人、朋友或愛人,他們把你是視為生命重要的資產,我們是否更要珍惜生命?

台灣也有相同的課程,苗栗仁德醫專於2009年成立生命關懷事業科,建立全台規模最大的生命禮儀教學中心。除悲傷輔導、臨終關懷以及奠禮堂外,還有一間放置10具棺材的體驗室。指導教師羅那說,一般人多數對死亡感到恐懼和忌諱,修過死亡課程的學生能對生死改觀,並從醫學、心理學及宗教角度看待死亡,對生命價值有更深的體會。

然而有些人對此活動表示疑慮,認為可能會讓人有「死亡並不可怕」的錯覺。一旦有這樣的錯誤認知,人們可能不再害怕死亡,並會以此當作逃避現實的手段。體驗過死亡課程的人都該知道,這些課程只能治標不治本,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處世的態度,面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和心態上的轉變。藉由外在的感化無法完全根除悲觀傾向,只有從自己身上做出改變才是死亡體驗課程的目的。

儘管我們不確定死亡體驗營是否真能夠使自殺傾向的人重新找回生命價值,抹去憂鬱心理,科技的進步還是為心理治療帶來許多幫助。

臉書新功能提供自殺傾向舉報機制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於201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有超過一半以上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從近幾年頻繁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比如2014年於台北捷運站發生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或是造成33人死亡的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殺事件來看,學校建立完善的輔導機制有其必要性。許多組織藉由年輕人對於科技的重度依賴,開發出相關產品試圖預防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現象。

Facebook於2016年6月15日推出新功能,如果使用者在臉書上看見朋友的發文帶有死亡等相關字眼或有悲觀傾向,使用者可以向臉書舉報朋友有情緒問題,依據不同情況給予處置,如果情況危急,臉書也建議你立即撥打緊急專線,幫助朋友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發生進一步的危險行為。背後的臉書團隊成員皆受過風險評估與自殺防治訓練,而臉書的自殺防治機制其實是為了協助解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提到美國自殺率創30年新高的現象。


(圖/引用自NOW news

經過縝密且完整的自殺防治調查,以及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心理疾病治療方式,臉書自殺防治團隊與全國自殺預防生命線執行長Dr.John Draper合作,共同擬定最佳的自殺防治機制,Draper認為相較於以往需透過心理治療門診或是網站尋求幫助的複雜程序,臉書提供最直接的預防方式,協助人們立即解決自己或親友的困難。

儘管長久以來並沒有一個可行的方式能夠預測一個人是否有自殺傾向,但對於擁有16億全球用戶的臉書來說,此機制將大幅減低自殺等心理疾病的發生率。

應用程式Pacifica與Headspace協助心理治療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調查顯示,2009年到2012年間,美國12歲以上人口患有憂鬱症人數佔總人口的7.6%,其中又以女性以及40到59歲的成年人最為普遍。應用程式開發商近幾年也設計出多款心理治療的APP,對於心理治療也有加分效果。

舉例來說,有一款自我治療型的應用程式Pacifica能夠使用戶減輕生活中的焦慮感。使用者可以登錄每天的心情、感受以及目標,追蹤自己的心理狀況。還可記錄日常作息情況,評估是否有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身心健康。

(圖/引用自創新拿鐵)
左圖為Pacifica首頁,中間為健康模式,右圖為放鬆模式。(圖/引用自創新拿鐵)

另外,Pacifica還提供放鬆工具,針對肩頸痠痛等文明病提供肌肉放鬆教學,以及在社交活動前,比如上台報告或是面試前提供深呼吸教學。自己使用後覺得最有效的舒壓功能就是冥想模式,可在一小時內放空心情,聽著大自然的背景音樂,讓忙碌的一天獲得舒緩。

另一款心理治療App為Headspace。冥想App公司Headspace到目前為止已在全球擁有超過600萬名用戶,更在2015年獲得來自獨立媒體Chernin Group等公司聯合投資3000萬美元。曾是一位僧侶的Headspace共同創辦人Andy Puddicombe將10年來冥想和禪修的經驗轉換成一系列的線上冥想課程,給予用戶一個真正的修行體驗。

 美國財經科技新聞網創業新聞報導的記者Richard Feloni,也是Headspace的忠實用戶。他表示自己從11歲起常常有偶發性的焦慮症狀產生,透過此App的協助,他開始能夠正視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並在壓力中學習冷靜。

使用者可先體驗10日基礎入門的「Take10」課程。如果想體驗更多,就必須繳交美金96元的年費訂閱更多服務。雖然價格不便宜,但平台提供的多樣課程能夠配合生活中各式情境給予不同紓壓方式,符合現代人多樣的需求,那麼多花點錢享受服務相信是給予Headspace最好的鼓勵。

使用者可選擇運動、健康、人際關係等分類,假設選擇健康類的課程,項目下還會分為壓力、焦慮、沮喪、睡眠等不同情境供用戶選擇。透過Puddicombe帶有磁性的教課語調,幫助用戶舒緩神經、減輕焦躁情緒。藉由應用程式的幫助雖然無法真正治療心理健康,但是針對現代人對手機的成癮度來說,手機APP的輔助工具還是多少減輕一些生活壓力。

一般的心理治療是藉由治療者對病患的溝通、傾聽、接納以及提供專業的治療技術,給予個案適切的療程。病患可以藉由學習不悲觀、不過度焦慮,知道該朝何種方向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創新方法擴大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不論是面臨死亡的體驗活動還是科技產品的輔助都大大改善人類的心理健康。因此,不要覺得你的創新想法不能夠影響他人,說不定正因為你的創意,社會上的悲劇事件又能再減少一樁!

作者/妍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標題:死亡也能創造商機,這3家公司帶你體驗自己的喪禮和冥想課程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