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自有劇院、醫院、幼稚園中小學,甚有十台公用客車!揭密70年代山間別墅「花園新城」

2019-12-06 12:16

? 人氣

花園新城內的「花園新城教會」外觀(圖/Wikipedia)

花園新城內的「花園新城教會」外觀(圖/Wikipedia)

「她主張興建新社區,將住的條件合理改善,她說:住宅區最易表現出國家的進步,她所開闢的花園新城,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花園新城在臺北縣,是利用山坡地開闢而成,她覺得在平面上興建房屋,不如山坡地建築房屋的變化多,有情調,而且隔音很好,至於在山坡地建屋有關的地質與土質的問題,可事先鑽探,並且能憑藉現代建築技術予以改善的。」

在座談會的這些談話,可以觀察到修澤蘭以開發花園新城社區,作為實踐其理想中住宅形態的夢想之外,也可以觀察到其對於人和土地之間緊密連結的重要性,關切如何以整體開發來確保環境品質,以及相信現代化的工程技術足以成為打造現代化建築的堅實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8 年9 月13 日,《經濟日報》財經版做了一整版花園新城的專訪報導,透過對修澤蘭的專訪,詳細登載了花園新城整個的規劃與願景。對於今日回頭去理解當時的整體意念提供相當完整的資訊。

修澤蘭認為,「臺灣目前居住環境,都是興建火柴盒式的房屋,千篇一律,沒有變化,不但欠缺藝術化,也沒有足夠的空地可茲活動。她的計劃是:創造一個新的格局出來,作為改良臺灣居住環境的示範。她在『花園新城』並安排一所觀光旅社,用意是想改變外國遊客對臺灣民眾居住環境的印象,期使在外國朋友的觀念中留下臺灣也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居住環境的一個印象。」

這一段話傳遞出幾個訊息,首先,修建築師認為建築應該具有藝術美學意涵,這樣的專業想像始終是影響其建築實踐的核心價值。其次,想要改善住宅環境的淑世精神固然是花園新城誕生的內在緣由,期許臺灣能夠跟上國際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以「現代化」作為一個臺灣要跟世界一樣的理解與認知。然而,更重要的是,修澤蘭心心念念想要為國家掙面子,要外國朋友對臺灣也留下國際水準的印象。這幾個關鍵字,大致為當時對花園新城的詮釋與理解。因此,這份報導的另一段敘述:

「『花園新城』新社區是由名工程師傅積寬和他的夫人名建築師修澤蘭所發起籌組投資的。他們夫婦曾考察歐美十一個國家,吸取歐美社區建設的優點,籌劃在臺灣建築一個以住宅區為主的高水準新社區,這個構想獲得國內建築界和投資人支持,乃有五十餘人合作,組成公司,著手籌建。此項投資重點離不開商業行為,但以其新穎的構想,精湛的設計和所具有的許多特色,對臺灣民眾居住環境的改善,將發生示範作用。」

然而,在修澤蘭受訪的闡述中,最令人驚異的論點是,修澤蘭提出了發展「觀光」的構想。將旅行社的規劃置放住宅社區這樣的念頭,不過,這裡所指的旅行社,具體指稱的是要能夠讓觀光客入住的別墅住房區。臺灣從1956 年開始發展觀光事業,初期以美國遊客入境居多。1964 年,日本開放國民海外旅遊,大量日本觀光客來臺灣,帶動國內旅行社紛紛成立。然而,根據觀光局的資料,十年間的發展,一直到1966 年,臺灣也不過才50 家旅行社。這究竟代表著成立旅行社在當時屬於特許行業,有其難度,或者是遊客規模尚不足以構成太大的市場。但這個構想也反映出修建築師走在時代前端。但另一個相關的線索為,修建築師的工作,有利於接觸相關的資訊,掌握政策發展的趨勢─臺灣雖然從1956 年開始積極發展觀光事業,但當時可以接待外賓的旅館僅有圓山飯店、中國之友社、自由之家與臺灣鐵路飯店等四家,客房數僅154 間。1964 年,統一飯店、國賓飯店與中泰賓館相繼落成開幕,增加了國際大型觀光旅館。修澤蘭當時承接統一飯店的設計興建工作,也可稱得上是除了圓山飯店外,臺灣首次國際性飯店的個案。臺北統一大飯店為旅菲僑領蔡章錶回國投資。修澤蘭經由這個機會接觸到國際飯店與觀光產業,也可能是因此跟僑界有較為緊密的聯繫,促成華僑資本加入新城公司。

針對這個社區的規劃,有幾個重要的構想方向:

1. 完整且多層級的道路路網。

2. 配合山形地勢設計不同型態的建築。

3. 整個社區依循著原本基地上的植栽林木特色,再區分為12 個村落,並據以命名。

4. 社區規劃各項社區居民使用之公用設施。

5. 部分公共設施商請政府部門興設。

6. 透過交通車系統往返於臺北,便利居民出入市區,同時享有居住山區的品質。

所謂完整而多層級的道路路網,包含聯外的15 公尺寬的幹道,以車輛行走為主。社區內則是闢建7 條寬9 公尺的道路。也是以機動車輛行進為主。此外,另設置有樹蔭的人行道,作為居民散步步行利用。為了兼顧地勢山形、購屋成本、家庭類型需要與社區整體景觀,花園新城內的住宅分別有12 層的公寓住宅、依地勢層層退縮的四樓住宅、雙拼式住宅,獨立屋等等。其中以獨立屋最為豪華,每屋均擁有小型的游泳池。住宅室內大約為35-50 坪不等。

社區內規劃設置的公共設施包含:超級市場、戲劇院、變電所、電信局及郵政局、自來水廠、觀光旅社、公用游泳池、托兒所與幼稚園、國民中學及小學、綜合醫院、教堂、交通服務站、停車場等。其中,電力、郵電、學校等設施,須由政府部門介入,當時的臺北縣長蘇清波也已經原則同意,在花園新城完成後,於該處設置國中與國小各一處。社區內的自動電話預定安裝800 戶。變電所工程則是由新城公司墊款施工,再由台電來接辦。其餘如自來水、游泳池、超級市場、交通設施、幼稚園、醫院和教堂等等,均由新城公司投資。唯有戲劇院和觀光旅社兩項,決定列在第三年的開發建設,其餘各項都和住宅建築同時施工。

從整體投資金額來看,新城公司購地40 公頃,價款3000 餘萬元;道路工程預計花費3600 萬元;住宅建築工程約需4 億元;而各項公用設施約在6000 萬元以上。所需總經費達於5 億元以上,國內集資1 億元,餘4 億元邀請泰國華僑等投資。但根據訪談得知,修澤蘭夫妻兩人即約投資2 億元左右。可以想見整體開發規模所需經費極為龐大。而總計1200 戶的各式住宅,成型後預計會是6000 至10000 人的新興小市鎮。在這個時期,臺灣不僅尚未出現這種類型的住宅社區,對於所謂的「社區」「自我管理」等概念更是陌生。然而,修澤蘭在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的概念是,她這些住宅是為中產階級而設計的,是從住戶的方便、經濟、舒適而做的各種安排,是為了服務人群。但她這種為中產階級家庭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想像,乃是建立在對於這個住宅社區公共性的基本假設。針對這樣的住宅社區公共性的想像,她提出有幾項重要特色:

1. 各種住宅設計,力求寬敞、美化、舒適,每一戶有相當大面積的住戶花園,供各住戶自行發揮庭園佈置。即使是高層建築,每戶亦都有此安排。其中依著山勢而建的階梯型四層住宅,是利用下一層住宅前面屋頂供作花園,面積極大。

2. 住宅周圍的空地,大過住宅建坪數倍,使空地得以保存原有山色景物,並增加人工美化。

3. 社區內所有住宅,均不設置圍牆,因圍牆會使居住者在精神上有空間限制感。透過設計技巧和地勢高低,使每一住宅均可保有其空間的隱私權。

4. 整個社區期求「夜不閉戶」理想目標,各住宅不設圍牆,但社區外圍設置圍牆;對外連絡幹道上設置專人管理(私設道路可以如此管理)。每村設置三人負責公共清潔及夜間巡邏,對高層公寓,大門口按裝電鈕和對講機,住底層的管理人員日夜注意來往訪客。這些措施是防止竊盜和壞人入侵。每一住戶日間成年人上班小孩上學後,可以不必僱用女傭看家。

5. 整個社區不會出現違章建築,因售出的住宅,土地僅限於基地和花圃用地,其餘空地屬公眾所有,由新城公司管理,住戶沒有土地就不致產生違建,此用意是為了保持社區原有設計格局,不使其走樣。

6. 社區內有關公共管理、清潔、巡邏費用以及各項公共設施養護費用,均無須住戶負擔,經費來源是由新城公司投資的超級市場等各項營業單位的盈餘中抽出部分支應,長期如此保持下去。

7. 關於社區內的大眾的事,由各村住戶選出代表,組成住戶聯誼會,表達社區有關福利方面意見,建議管理機構去做。

8. 「花園新城」雖設在郊外山區(里程不會比天母至臺北遠),公司特地為此準備十輛客車,經常分駛臺北路線,使住戶如同住在臺北市的方便。

從前述這些設想,可以看到修澤蘭對提升住宅環境品質的用心與細緻。除了堅持要讓每一戶擁有獨立的花園空間,更巧妙地善用設計方法與山形地勢,讓每一戶可以有很大的花園空間,卻同時不會阻擋住其他住戶的優美山景,也能夠利用高差,確保每一戶的隱私空間,卻省去了圍籬的人為阻隔形式。而為了避免違建出現,影響居住環境,新城公司相當主動地承擔起管理的責任,不僅是善加管理住戶個別所有權以外公共設施用地,以確保集體的生活環境品質;在自我管理的組織型態上,鼓勵權力分散,由各個村子自我管理。而最關鍵的是,新城公司擔任社區範圍內的管理角色,規劃以兒童樂園、游泳池、超級市場等營業單位的營收,來支撐社區公共場域的管理費用。

雖然後來整體的營運與財務狀況有其困境,但這裡還有個被遺漏的討論是,「超級市場」何時開始在臺灣商業服務活動中出現?依據現有的資料顯示,臺灣的超級市場事業大致是從1970 年代後才開始發展。目前可以找到資料最早的是西門町的西門超市與中美超市,為臺灣大型超級市場的開端。另根據臺灣大百科的資料顯示,1969 年,臺北市的西門超市開幕,為臺灣第一家較具規模的超市,

但販賣貨品以罐頭食品為主,缺乏生鮮食品。同年,臺北市頂好超市成立,販賣生鮮與冷凍肉品,為第一家機能完整的超市。不過,再從新聞報導資料搜尋,真正在時間點上的第一座臺北市的大型超級市場,應該是位於臺北市太原路21 號的萬國百貨公司附設的超級市場。於1968 年11 月16 日正式開幕,地下室的超級市場有700 坪,供應貨品除了罐頭千餘種外,還有魚肉雞鴨蔬菜水果等生鮮。根據新聞資料顯示,為了掌握百貨公司的銷售技巧與服務型態,該公司還從日本邀請五位具有百貨服務經驗五年以上的小姐,到臺灣來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人員訓練與講習。不過,萬國百貨公司自1970年後就因為經營壓力,加上不敵當時中華路許多新興百貨公司的競爭,從逐漸縮減經營面積,到1972 年左右即已歇業。這些都說明了「超級市場」的銷售型態不僅與臺灣當時的消費模式與經驗有相當的差異,從經營管理面來說,也是很大的課題。

換言之,花園新城所設置的超級市場,可能是臺灣最初開幕的超級市場之一。固然可以從具前瞻性,時代超越性等角度來描述這個構想,然而,以臺灣當時超級市場尚非為主流購物型態的角度來說,先不論消費者是否習慣這樣的購物方式,對於生鮮食品、物流管理、經營銷售的人才與經驗,顯然也是經營者的重大挑戰。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典藏藝術家庭《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