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孩子學習成績不能只看智力,SEL更重要!美國期刊道出台灣家長最常忽略的教養關鍵

2019-11-26 15:59

? 人氣

5. 明智抉擇:在倫理標準、安全考量與社會規範下,能對於個人行為與社會互動做出明智抉擇。真實的評估不同行動的後果,也會考量到自己及他人的福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OECD則將社會/情緒智能擴展為五大面向,包括「任務表現」、「情緒管理」、「團隊合作」、「開明思想」、「與他人互動」。每個面向之下有更細項的社會/情緒智能,例如「情緒管理」包括抗壓性、樂觀、情緒控管,「團隊合作」則分為同理心、信任及合作。

學校是最佳的學習場所

社會/情緒教育不只要在家庭落實,學校其實是最佳的學習場所。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提供了一個新契機,幫助孩子學習從專注自己(自發)、關懷別人(互動),到理解世界(共好)。

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副秘書長暨研發部部長陳慧慈表示,從美國到台灣的學校仍以學業取向為主,但無論是為了提升學業表現或推動品格、性平、反毒、反霸凌等教育專案,倘若沒有納入社會/情緒學習,多以失敗收場。「因為偏差行為都是情緒沒有出口,長久累積下來的惡果。」

但是抽象的社會/情緒素養該怎麼教?可以是結合既有的班級經營,將社會情緒教育融入學科課程或團體活動,例如說故事、分組討論、玩桌遊、戲劇表演等,透過創造情境或提供任務,增加孩子互動的機會。

也可以納入學校課程計畫,單獨列為一門課,更有系統和完整的呈現課程內涵,例如芯福里在全台一百多所小學開設免費EQ課程,受益的孩童至今已高達數十萬人。

因應新課綱上路,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率先於去年展開「情緒/社會智能觀察紀錄」的試辦計畫。從15所國中小,擴大到108學年度的31所國中小,包含「個人內在技巧」、「人際之間技巧」、「壓力管理」、「適應力」及「一般心情」等五大觀察面向,希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自我領導與統御的能力。

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

「做情緒/社會智能的觀察,有機會看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危芷芬指出,引導孩子想像未來的生活,讓專業學習與情緒教育平衡發展,形成好的循環。希望孩子不是消耗青春在情緒的困擾,而是更專注培養自己的興趣及專長。

楊俐容認為,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也是一生的無形資產,代表未來的競爭力。危芷芬強調,一個永續經營的人生,需要有挑戰性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助人的快樂,做到這三件事,即使遇到很多挫折,也能夠重新站起來。

以孩子的基準為起點,把握學習的機會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永儀表示,社會/情緒智能是先天與後天交互作用的結果,每個人的基準點會不一樣。「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她建議父母,在考慮小孩是否需要幫助增進EQ之前,應先了解、接受自己小孩的狀態,以小孩的基準為起點,再思考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

情緒與學習有一定的關係。陳永儀曾在半夜的大學校園裡,看見學生自願犧牲睡眠的在練習跳霹靂舞,只要是有興趣的東西,令人感到好奇、有挑戰性,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11月號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