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北有這麼多「中國路名」?青島東路、南京西路,其實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

2016-12-15 11:31

? 人氣

使用中國都市命名的北市南京西路。(圖/前衛出版提供)

使用中國都市命名的北市南京西路。(圖/前衛出版提供)

很多人都說,台北街道名有著中國各地城市的名稱,是1949撤退來台後,為了懷念故國江山才這樣命名的,但台北街道名稱的由來真的是這樣嗎?

此外,從小我就發現台北市區的道路有個有趣的現象,區分出的XX西路與XX東路,怎麼會造成「大東區小西區」的不平衡呢?XX西路總是很短,但XX東路卻可以很長,還分成好幾段。這樣的規劃,恐怕一定是「不單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說,替街道命名,或者稱為XX路,是在今天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在日本統治台灣後,特別是把清國時代的「街名系統」改為「町目系統」後,「XX町X丁目」這樣以一塊一塊街區來劃分城市區塊的方式,讓街道名稱在當時的台灣城市內,成為一種不需要的額外累贅。

但是,在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要廢除日本式的町目系統引進街路系統時,便有了替街道取名的問題發生。

南京西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南京西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了破除日本統治觀念,乃頒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廢除町目的區劃,改為街路名,並且消滅與日本有關之稱法,例如大正町、昭和町、乃木町、兒玉町這類的地名,改以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中華路、信義路……) 、宣揚三民主義(如民生路、民族路、民權路……)、紀念國家偉大人物(如中山路、中正路……),或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

當時的台北市情形特殊,在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於1946年中代理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技正後,帶來上海以中國地名規劃街路名的想法,很直接地以中山南北路為東西區劃軸線,又以忠孝東西路(當時稱中正東西路)為南北分界線,將台北市劃成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區域,再以中國大陸的地名依此地理空間區劃訂為路名。

因此,經由鄭定邦之手,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在當時的台北市區內誕生。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時間點,根本還沒1949年喔!

行政院是台北市路線的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忠孝東西路和中山南北路是台北市公路的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這次的街道取名,以全新的中國地理空間地名,配合四個相位的市區空間劃設。將一個中國「內地」地理空間版圖,強加在台北市區內,儘管可以說是移植自上海的「先例」或「傳統」,但帶進台北地區的空間觀已經難以和在地有所連結,唯一的空間概念就是期待所有市民必需時時心中有中國,理解中國的地理地名,了解此版圖,才能套到台北市內的空間中。

寧夏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寧夏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而在1947年這次鄭定邦主導的新路名計畫中,還引進了XX東路(街)、XX西路(街) 、XX南路(街)與XX北路(街)這樣的東西南北路名切分方式,所謂的東西南北路名切劃,都要有可以劃分的軸線;以如今已經成形多年的台北市街路來看,XX北路與XX南路是以忠孝西路接八德路為軸線南北切分,而XX東路與XX西路則以中山南北路及羅斯福路為東西切分。

為何這個路名的東西南北切分,會以這樣的軸線來加以制定?其實,不管是東西或者南北的空間認知,分開看只能理解其各自軸線,但兩者之軸線的交點,便是觀者所處之地的中心點。這個路名的中心點不難想像,正是如今行政院所在,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的交會點。

圖中黑色圓點為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位置,亦為XX東西路與XX南北路分界之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圖中黑色圓點為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位置,亦為XX東西路與XX南北路分界之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目前的行政院建築,正是存在短短不到二年(1945年9月-1947年5月)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最主要辦公廳舍。以鄭定邦於1946年中任職該署民政處,而後又於1947年1月公告新路名與東西南北路區劃來看,台北市當時的這個街路命名,正是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地理位置為中心所加以劃分。

但若以如今整個市區已經向東發展後的情況來看,以東和西為名的街路,明顯地XX西路的區域要遠小於XX東路,亦即若以兩者路名的範圍來看,便是有種大東區而小西區的情形。這個狀況,乃因鄭定邦在規劃路名時,並未將日本統治時代所制定的都市計畫當成未來規劃的考量,只以當時眼前台北的市街發展範圍,亦即最東緣大約只到如今建國南北路的情形做為街路名稱劃分的結果。

因此,這套使用迄今的路名,已超過一甲子的大陸地理空間街路名空間觀,無疑地是一種「規劃者中心」,且缺乏未來城市發展考量的歷史印記

如今的行政院,是當年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前衛出版提供)
如今的行政院,是當年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前衛出版提供)

如今,儘管這些中國城市名稱的路名,以及「大東區小西區」的東西路劃分,都有著時代不宜且「政治不正確」的格格不入,但因為這些路名與區分方式,也已經用了好幾十年,恐怕早就難以更改。因此,它們或許就將如此繼續鑲嵌於台北的城市街道裡,成為一種城市歷史的遺跡了。

只不過從街路名稱的命名時間點來考證,這些中國大陸城市名的使用,是早於1949年的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因此一開始的「動機」,就不是「心懷故國」的那種悲憤,而是一種移植自上海的街道命名方式而已

但在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政權後,這樣的首善之都街道名稱,反而是一種可以懷念「故國江山」的美好設計吧!

中國上海的南京東西路商業區。(圖/前衛出版提供)
中國上海的南京東西路商業區。(圖/前衛出版提供)
重慶北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重慶北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作者介紹│洪致文

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為台灣鐵道史、鐵道文化、台灣航空史、都市發展、都市地景、戰爭遺跡、文化資產、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台灣氣象史……等。著有鐵道與氣象相關書籍十餘種,其中《台灣鐵道傳奇》(時報出版)曾獲得1992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1993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台灣鐵道印象》(南天出版)曾榮獲1998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之人文類推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前衛出版《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原標題:台北街道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台北街道名稱由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