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婦有什麼好採訪的?2個男人走遍全台用15則故事讓你重新認識平凡偉大的她

2016-11-08 12:32

? 人氣

家庭主婦配蛋炒飯,你會想到什麼?或許,這麼平凡的組合對很多人來說,連點想像空間也沒有;然而,家庭主婦與蛋炒飯遇上出版人陳夏民與攝影師陳藝堂組成的前中年大叔團「藝夏男孩」時,卻合奏出了絕妙無比的滋味,不僅完成新書《主婦的午後時光》,還在中山捷運地下街舉辦了一場攝影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地下實驗‧創意秀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主婦的午後時光》裡的蛋炒飯食譜琳瑯滿目:素食蛋炒飯、健身過的巨大蝦仁蛋炒飯、配上酸梅與嫩薑的蛋炒飯、高麗菜捲鳳梨蛋炒飯...,蛋炒飯不再是蛋炒飯,猶如家中角落蒙塵傢俱的主婦們,被藝夏男孩與編輯團隊堂而皇之闖入客廳與廚房、拭去塵埃後,一個個也還原了鮮活的生命樣貌。

主婦柔軟的內心都有顆珍珠

採訪歷時一年多,除了台東之外,藝夏男孩各縣市大概都走過一輪,最後收集了十五名主婦的故事、吃了十五種蛋炒飯,這一趟,陳夏民吃得暖心,卻在下筆時愈加戰戰兢兢。

2
負責採訪撰文的陳夏民與攝影師陳藝堂。(圖/Readmoo)

「我看著逐字稿,一直沒法寫,拖到不能再拖了,才在一個月內卯起來完成。我的腦袋一直思考:怎麼講一個人的故事?」陳夏民不是第一次採訪、不是第一次講故事,但這次困擾他的關鍵是因面對的主婦都是素人,若非這次企劃,多數主婦們大概不會有露臉機會,何況還要把自己內心與家庭生活直接亮在眾人面前。

陳夏民認為採訪公眾人物比較容易,畢竟公眾人物會有管道與機制可以發聲,但主婦們不一樣,一篇文章、一張照片,美好的、不美好的、愉快的、痛苦的,都會跟著這本書問世後,被定格、被看到、被放大,永遠伴隨著受訪者。

「例如衝突,像是婆媳關係,在閱讀上會很有張力,但我如果放進去,以後家人看到,會是什麼感覺?所以要去想如何迴避掉這些狀況。」陳夏民小心翼翼斟酌字句、反覆思考主角們的人生經歷以及自己下筆的角度與輕重。

同樣的邏輯,也是陳藝堂拍攝與挑選照片時的思考基礎。身為攝影者,難免會有自己覺得很得意的角度與作品,但是如果衝突感太大,陳藝堂也不會為了滿足自己而選入書裡。為求謹慎,藝夏男孩把文字初稿與照片讓受訪者看過後,才放心交付編輯出版。

看過藝夏男孩的作品,主婦們驚喜之餘,更多的是感動,還有人偷偷跑去廁所拭淚,當陳夏民聽到主婦們「熱淚」回饋時,又浮現了另一種哀傷:「為什麼不能在客廳哭?要去廁所哭?」顯見習於隱藏情感的主婦們,即便到了與自己有關的書將問世這一刻,依然含蓄地收起內心的情緒起伏。

那像是蚌殼裡最柔軟的區域,非常怕痛,卻在不起眼的外型裡,孕育出閃亮的珍珠。

挑選受訪者,可能陷入另種刻板印象

不只撰文時捨去了我們閱讀人物故事時慣性期待的張力,陳夏民早在企劃《主婦的午後時光》之初,對於「誰可以(應該)成為受訪者」這問題,也思索了好一陣。

「剛開始選擇主婦,會有一個慣性跑出來,像是分佈地區、職業別、甚至要不要包括外配,那像是一種認定上的平衡,可是我發現這想法可能又會造成另一種歧視;此外,外配或者更有戲劇性的故事,可讀性雖然更高,但這也是一種嚴重的刻板印象。畢竟多數主婦真的很平凡,可是平凡這件事就應該是我們必須理解的,並試圖找出她美好的地方。」

陳夏民從企劃之初到完稿,就這樣不斷地大膽推翻自己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慣性認知,拋棄預設概念,乾脆就從身邊朋友們的母親、朋友的朋友訪問起,唯一的條件是以「陳夏民不認識的人」為對象。

誰知道,這份名單最後竟然失控了。

這項計畫在進行當中不知不覺地聲名遠播,「iCook 愛料理」網站得知後決定找他們合辦一場「蛋炒飯食譜」徵求活動,結果主婦們的食譜大量湧進網站,把藝夏男孩嚇了一大跳,逼得他們不得不認真海選;接著,台北當代藝術館聽聞這項計劃後,也主動提議合作,書中的幾位主婦就在名單「失控」下意外成了主角。

這個失控,讓陳夏民對主婦與蛋炒飯的認知有了很不一樣的理解。「不論提到主婦或者蛋炒飯,我們腦子會出現某種固定畫面,這就是一種標籤,事實上,一百位主婦,就會有一百種蛋炒飯,我當時為了撕下標籤、展開這項計劃,結果請主婦們做蛋炒飯的預設,又再次給她們貼上標籤:主婦要會煮飯。直到遇到不會煮飯的主婦,問我們可不可用買的?才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仍存有刻板印象,需要不斷打破框架。」

用文字與照片,讓人物更立體

為了走進主婦的世界,陳夏民認為除了文字以外還得有照片,從不同角度切入,才能讓主婦們的形象更立體,讀者也可以從多個面向認識主角;另一個考量是,如果能藉由採訪為主婦們拍攝好看的照片,對主婦也是種鼓勵。

因此,陳夏民找上了他欣賞的攝影師陳藝堂,因為他認為陳藝堂拍人物,尤其是小人物,會有一種溫暖的質地,並透露些許幽默感,「有時會有一種很ㄎㄧㄤ的感覺,帶點戲劇效果,可以讓主婦們不用嚴肅地呈現自己。」

由於喜歡跑去人家家裡坐坐看看,陳藝堂一接到邀約,二話不說,馬上允諾。兩人一路上合作無間,還會互相幫忙,默契極佳。

主婦內心的幽微,誰人知?

陳夏民有機會透過蛋炒飯認識主婦,並且不斷來回自我辯證省思,這一切都要歸功母親。若非2015年夏天一場急症,讓母親從台灣西部直奔東部醫院照顧,母子倆整天在病房裡相處,陳夏民就不會「有閒」注意母親一日的生活細節。

「即使跟媽媽住在一起,感情也算好,但我忙我的事,沒什麼心思知道媽媽在幹嘛,感覺主婦就很閒,我知道這很政治不正確,講出來會被打...」陳夏民才自白結束後,陳藝堂接著說:「我以前會覺得家庭主婦就是很愛聊天、串門子,好像會知道很多八卦。」

雖然曾有報導估算家庭主婦的勞務貢獻,一年至少應得兩百萬台幣,很多人夫根本請不起自己的老婆,但「主婦支薪有理」的訴求並沒被主流社會接納,藝夏男孩自白的刻板印象,的確是多數人的認知縮影。

看著母親在病房裡有效率地把衣物洗淨晾好,同時不斷與家人聯繫、把家事透過電話安排好,陳夏民才意識到:「家人上班、上學去,獨自在家的午後,主婦們究竟在做些什麼?」

繞了台灣大半圈,透過別的主婦分享,陳夏民跟母親的關係也因這個企劃而親近不少;他終於知道為何母親老是懷著創業夢,常想拉他去看店面出租,他先前半開玩笑回話:「我有書店,妳乾脆來幫我賣書好了。」後來才知道,母親婚前是成衣廠的老闆,婚後忍痛放棄事業,回家扮演人妻與人母的角色。

「書裡也有主婦因為結婚辭去工作,我才理解我媽的創業夢裡頭,是很幽微的情緒,有期待也有失望,夢想因為步入家庭被延遲,這一延遲,就不知道何時能重新開始。」

彷彿母親們都有類似的幽微情緒,例如,會攝影的秋菊,在一張漆黑的照片上寫下跟恐懼有關的詩,表達她對這世界所有的一切,包括愛、自由、死亡、美都充滿恐懼。秋菊在採訪時這段自我剖析,是女兒從未聽過的、母親內心的焦慮與恐慌。

思考更多刻板印象外的可能

書完成了,攝影展也辦了,藝夏男孩真切地希望這就像是扇窗,開啟每個人重新認識身邊親友的契機。陳夏民說:「我們可能都不曾了解身邊的人,因為我們習慣他們以同樣的角色出現在我們身邊,不會再去思考這角色之外,他們的其它可能性。」

這也是打破刻板印象、用更多元角度觀看世界的契機。

文/陳心怡
圖/文經授權轉載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原標題:那些被延遲的夢想,那些躲著才能顯露的心情─專訪《主婦的午後時光》作者陳夏民、陳藝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