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人了!我為他殺人了」一句痛苦的嘶吼,道出20出頭少女選擇墮胎的不得已心境…

2019-11-13 17:25

? 人氣

小美(化名),今年23歲,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胎兒已經四週了。她連想都沒有想,就告訴醫生和一旁的男友:「絕對要拿掉。」大學還沒畢業、兩人連下個月的房租都還沒著落,工讀的時薪能讓自己吃飽就不錯了,怎麼可能養得起寶寶、確保另一個生命能在她的手中健康平安地成長?

吃過避孕藥卻搞到超級憂鬱,拿掉孩子後痛苦爆哭

小美墮胎的一年前曾突然打電話給一位朋友,語氣充滿不安與恐懼:「可以……可以陪我去看婦產科嗎?我……我想拿事前避孕藥,因為我男友不愛戴套,他說戴套後沒感覺。」電話另一頭的朋友聽出了小美的無奈,因為她愛他,不敢拒絕他,但也知道自己承擔不起懷孕的風險,因此鼓起勇氣找朋友陪同,跟醫生拿了副作用最低、價格最貴的事前避孕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拿藥的時候醫生有說過「這個牌子產生憂鬱的副作用比較低」,然而在剛開始服藥的兩個月內,原本陽光開朗的小美卻變得無比憂鬱、心情陷入低谷,難以適應的她決定停藥,叮嚀男友好好戴套。

然而天不從人願,他們仍「不小心」有了孩子,小美決定把孩子拿掉。在完成藥物流產的第二天,小美下體大量出血、子宮收縮強烈,身心飽受折磨,這時,原本與她呈半同居狀態、看似感情很好的男友竟然「請」她搬離,並告訴她:「不小心有小孩,就是因為妳太常跟我住在一起了,請妳離開。」於是小美忍著身體的不適、把東西收一收,搬離了男友家。事後兩個月,男方以「性愛不合」為由,向小美提了分手。

小美在拿掉孩子的幾個月後,才敢鼓起勇氣跟朋友分享自己這段經歷,並哭著說:「我殺人了!我為他殺人了……」

選擇墮胎的原因》在不對的時候出生,孩子很難幸福

近期公民團體提出「人工流產應於懷孕24週內施行」縮短為「8周內」的公投案,提案人說明:「台灣人民對於虐貓虐狗都已經無法容忍了,我們為何可以容忍殺死嬰兒呢?」引發社會討論,反方對於這種「殺嬰」的說法大為不滿,正反兩方意見隔空交火、互不相讓。

2011年台灣各年齡女性流產人數百分比(圖/衛生福利部性別統計圖像與分析)
2011年台灣各年齡女性流產人數百分比(圖/衛生福利部性別統計圖像與分析)

根據2011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20至29歲的女性墮胎比例為最高,佔總墮胎比例人數約50%。其中20~24歲的女性的墮胎比例約20%,以小美的例子來說,這個年紀的女性大多處於在學階段或是剛出社會不久,她們雖然在民法上已經成年、較能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但在經濟基礎、社經地位尚未穩固的情況之下,許多這階段的女性會考量到自己「無法提供孩童健全的成長環境」而選擇墮胎;而25~29女性選擇人工流產的比例佔30%,此階段的女性可能正處於事業高峰期,或是因未婚懷孕等原因進而選擇拿掉孩子。

在台灣薪資不高的社會環境之下,連事業已經有一些基礎的雙薪家庭都常常「不敢生」或決定減少預計生的小孩數量,這是台灣社會面臨到的普遍問題。而小美一個大學未畢業、毫無穩定薪水的女性,要怎麼撫養一個孩子?在所有防護措施都做足的情況下,身不由己地意外懷孕,讓人工流產成為這些女性別無選擇下的無奈選擇。

近期公投提案人的說法,對於這些女性來說真的公平嗎?這些女性選擇拿掉小孩已經承受了極大的身心痛苦,小美甚至痛苦到認為自己「殺了人」,連這種情境都選擇墮胎,可見這些女性的身不由己。而旁觀者難以了解當事人選擇生或不生是基於什麼情況,胎兒是否算是一個「人」也尚有爭議,直接用「殺嬰」形容這些女性的行為,未免過於武斷而缺少同理心。

女性墮胎後症候群,促成心理疾病危機

美國心裏創傷博士楚迪.強納森曾表示:「我們在治療界有一種說法:『秘密殺人』。許多婦女墮胎後的路徑是這樣的:不要談論。不要感覺。保守秘密。」由於懼怕社會眼光、身邊親人、朋友、伴侶的閒言閒語,多數經歷過墮胎手術的女性往往承受著龐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墮胎」這件事在普世大眾眼裡見不得光,所以這項「秘密」更加深了墮胎後女性的心靈折磨。

根據心理學家統計,多數墮胎後女性選擇在事發後獨自承受「墮胎」後的情緒變化。

小美墮胎後,身邊只有前男友知情,她猶豫許久才將此經歷和親密友人分享。她受訪時表示,事發當下完全不敢跟身邊的的朋友講,害怕大家罵她:「怎麼這麼笨?」「怎麼會蠢到讓自己懷孕?」小美將事情藏在心底將近有半年之久,直到有天朋友喝酒聚會聊到分手的原因,她才將這件事說出來,並吐露這半年來的身心煎熬與強烈的自責感。

Post-Abortion Syndrome: PAS(墮胎後症候群)是創傷心理學家在墮胎女性身上發現的常見症狀,前期她們會偽裝自己,假裝一切如釋重負、什麼都沒發生,但越是這樣壓抑情緒,在後期越容易產生內疚、焦慮、憂鬱,嚴重的甚至會引發自殺的念頭。

創傷心理學家指稱,目前對於墮胎女性的心理醫療依舊不夠完善,而且社會並沒有給予她們一個「安全的環境」療傷,在對於墮胎議題正反兩面爭論不斷的社會之中,這些經歷過墮胎、心理創傷的女性將更難被治癒。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