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一句新聞標題去認識一個人

2016-09-16 11:30

? 人氣

標題殺人,這句話我們都聽過,但往往還是會中招。有時候編輯為了引起更多人討論,產生更多的點擊,喜歡在標題製造懸念或者一句吸睛卻不見得符合陳述事實的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新聞台、網路媒體太多的情況下,缺乏新聞素材的媒體,常在網路找新聞。於是我們很容易看到某些人在臉書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或者某些未經求證的網路論壇內容,藉由社群網路、媒體的擴散,在還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時候就一窩蜂的被分享轉貼,證明自己跟得上話題。

為了點閱率,媒體傾向造神、毀神,替你不熟悉的議題貼標籤,不管是政壇的柯文哲,明星藝人裡的林依晨、炎亞綸。就像被稱為零負評女神林依晨,剛出道也媒體報導黑過,被嫌胖、賣弄韓文;還有前陣子炎亞綸從被酸地質系到現在被封為先知。對許多被評價的當事人來說,封號都是別人給的,他們的本質並不會因為外界所貼的標籤改變。

只是,一樣的故事用不同的切入點就會帶出不同的風向,我們早該學著多聽多看,不要一窩蜂的接受媒體提供內容。

前陣子接受關於年金改革的採訪,我主要表達的明明是「希望政府能盡快推出公平的改革辦法,但長遠政策本來就無法立刻看到效果,現在就是溝通協商問題的磨合期,「也只能慢慢磨」,冒牌生也說自己並沒有想到任何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現在只能選擇信任政府。」

記者把上述文字也有寫在文章裡,也放在後半部,然而在採訪一開始,討論18%公不公平時,我想表達的是,由於自己沒有領18%,也不覺得砍掉軍公教的18%就代表年輕人的收入就會有所提升,因此對於公不公平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然而,過了幾天,在雅虎奇摩首頁,這篇新聞的標題變成了「冒牌生看18%:不會覺得不公平」。呃……這個標題,連我自己看了都會生氣,網路上也開始冒出許多評論和批評。

(圖/截取自Yahoo首頁)
(圖/截取自Yahoo首頁)

有些讀者和朋友替我抱屈,可是我自己很清楚,很多人中了標題殺人法,不見得有看完內文,而且就算看完也只看自己想看的,可以拿出來反對的。

我不是新台幣,不可能人人都愛,而且人生在世,就連新台幣也會有人厭惡為何不是美金、人民幣了呢,我沒想過讓全世界的人都喜歡自己。而我所做的,就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喜歡的事情,做得開心,做得正就好;至於別人怎麼說,就隨便別人怎麼說吧。

網路筆戰之所以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是因為不斷的被挑起。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名嘴們說得口沫橫飛,但那些內容很多是為了演而演,為了通告費不得不極致誇張。

以前在社群網路還沒流行的時候,只能打開新聞台看看畫面,頂多Call in花個30秒打電話發洩情緒;但在臉書為首的社群網路普及後,漸漸演變成call in 以後還要在網路上筆戰,而且常常一發不可收拾,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

電視名嘴上通告可以領錢,那是他們的收入來源,可是很多人在網路上是寫爽的,寫得義憤填膺,那陣子的心思都在等別人回應,想著自己在如何再反駁回去,沒想到唇槍舌戰幾次以後發現時間沒了,該做的事通通延宕,過了幾天再想當時為何要跟陌生人吵成那樣?

根本就沒有原因,純粹只為了一口氣。

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關心政治固然重要,參與公民議題也是一件好事,但要懂得平衡,畢竟時間是自己的,多想想激情過後該做的事也很重要。

言論自由的台灣,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但每個人也有選擇不回應的自由。現在的社會資訊氾濫,臉書讓我們習慣接受碎片化的資訊,名嘴、媒體讓我們習慣片面的觀點。雖然那些內容也不全然都是錯誤的,沒必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認為名嘴、媒體就是亂源。畢竟各花入各眼,透過臉書、網路論壇、媒體,看看自己同溫層之外的東西,開開眼界也不錯,至於接受與否是個人的選擇。

真相不見得只有一個,真相是一體兩面的,在當下的時空背景和氛圍的渲染,再加上電視畫面剪接或者報導文字刻意的放大,不見得能夠還原事情的真相;至於那些內容讓我們學會的,不是透過幾句嘴砲就能拯救世界,而是透過那些內容,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最新作品:時報出版《成年禮:給不再是孩子,卻還不是大人的你》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