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台灣人不懂的餐飲業內幕:一餐上千元、廚師月薪6萬,到底是在貴什麼?

2016-08-30 12:12

? 人氣

所以許多商家試圖壓低成本時,就會把腦筋動到可以壓榨的人事成本。號稱台灣小吃之都的台南、或者許多大學附近的小吃店之所以能那麼便宜,往往都是靠著不正常的低薪榨出來的,比如在今年稍早,東華大學附近的志學街就爆出了時薪僅有80元,低於法定最低薪資三分之一的店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比較高端的餐廳,這些成本項目都可能有更進一步的擴張。就以蔡英文最近一次在苗栗光顧的「法國菜」餐廳來說,之所以識者都認為每人每餐一千多元的價格非常低廉,就是因為這類餐廳需要注意的細節非常多。同樣是食材,尋常餐廳可能買100公斤可以用95公斤,但好的餐廳需要挑去不美觀的部分(菜葉有斑點、邊緣蜷曲、破損⋯⋯但蔬菜經過運輸,怎麼可能完好無損?)、削切食材形狀(牛排熟成之後必須修掉邊角,有些法餐中的胡蘿蔔和馬鈴薯要削成梭形),100公斤進來也許只剩下七、八成可用,但進貨的錢還是得付。

而這些要求也會派生新的儲存和人事成本,比如說,為了挑去不美觀的葉菜,餐廳可能得專門僱一個人來挑撿一整天的菜。而為了保證每份餐點的品質,這些東西也不能久放,稍不新鮮就要「打掉」,這些耗損也必須攤回成本當中,比如甜點就是一種無論如何都要先做好、但沒賣掉就只好通通認賠的商品。這都考驗著店家「抓量」的技巧,但即便老闆非常有經驗,也都必須在成本裡面計入「no show」(客人訂了位卻爽約)的風險。

作為消費者,我們在菜單上看到的定價,都是這些成本拉鋸之後的結果。

消費者當然可以選擇「把錢花在刀口上」,選擇食材佔比更高、價格更低廉的餐點。但台灣消費者很少意識到的是,這樣的選擇並不會讓你真的賺到什麼,因為你付出的是體驗的降低或風險的增高。我並不是在鼓吹一種高消費至上的理念,我想表明的是:許多高價的商品之所以存在,是複雜市場機制和成本模型的綜合結果,並不是漫天要價,用奇怪的道德標準牽制它是毫無意義的;消費者所要做的,是在自己能力容許的範圍內,找到最合宜的選擇。而合宜並不等於便宜,更何況人們以為便宜的,常常只是成本被轉嫁到其他地方。比如說你的慢性病醫藥費,很可能就是經年累月節省省出來的。

廚師的工作不但關乎美學、品味,更是關乎身體實作。圖:stocksnap.io
廚師的工作不但關乎美學、品味,更是關乎身體實作。圖:stocksnap.io

廚師的技藝價值

最後,我想談談這些可見的「價格」以外的,關於廚師的技藝所應得的「價值」尊重。

在上述的計算裡,我們並未細究所謂的「人事」成本。事實上,人事成本可能是整個成本模型當中,最難精確估量的部分,因為優秀廚師的養成非常不容易。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廚師的技藝當中,有太多近於藝術技巧的「默會知識」。這些技藝的精微處,是沒辦法透過一份精確的食譜、一張詳細的SOP清單就學會的,它需要長年的經驗,但卻又不保證經驗就能讓你學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