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的焦慮告白:如果職涯是場遊戲,只有掌握這三個重要規則,才可能成為贏家

2019-07-28 08:00

? 人氣

「排名、薪資、機會」是職涯規劃三大規則(圖/Unsplash)

「排名、薪資、機會」是職涯規劃三大規則(圖/Unsplash)

如果職場發展是一場遊戲,你必須要在熟悉遊戲規則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為贏家;然而,面對這場遊戲的時候,我們往往知道得太少,而需要決定得太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篇文章會分享三個職涯發展遊戲當中重要的規則,以及一個容易掉入的迷思。

規則一:排名——你的職場排名,由你的徽章決定

徽章是很玄的東西,會令人盲目;能夠令人盲目的過度自信、也可能令人不合理得貶低自己。徽章可以是學歷、是工作經驗、是工作的重要成就。然而,任何有團隊合作經驗的人,無論是大學、還是工作,都明白一件事情——一個人所擁有的徽章不一定等於他的能力。那,我們的標題「你的職場排名,由你的徽章決定」又是在說什麼呢?

意思是:「你能拿到的工作機會,決定於你的徽章而不是你個人認定的能力」

很多人陷入一個迷思,「我覺得某某人能力普通,為什麼可以進到…」,或是「我的能力明明很好,為什麼總是懷才不遇?」。先不論自己的主觀判定合理與否,能拿到好機會的人、被大眾認為「能力好」的人,多半都是拿過許多客觀的「徽章」,舉例來說:

「名校學歷」、「知名外商」、「高 GPA」、「掌握高額年度行銷預算」、「管理過高流量網站」……

這些都是在部分時刻「有用」的徽章,請記住,無論你自認為你能力多好,你都要利用你的能力,去換取社會上受大眾認可的「徽章」,再利用你拿到的「徽章」,去換取所有在職場上你想獲得的東西,無論是錢、名聲、還是你想要發揮的舞台——這將會是風險最低、最能掌控的規劃方式。

而到底多少徽章可以去換到怎麼樣的職缺?每個產業隔行如隔山,很難一言以敝之。但有兩個大方向可以思考:

-參考 Linkedin(不要參考跟自己年資超過五年的,因為速度變動太快,過去的規則不等於現在的規則)
-以我過去的經驗,大數法則是「知名公司 > 相關經驗 > 名校學歷」

小結

如果你自認是有能力的新鮮人、或是懷才不遇的工作者,請設定幾個具體的「徽章目標」,並且以「拿到這些徽章」為目標,來規劃自己近期的工作。至於要拿到哪些徽章作為自己的目標?可以與產業前輩聊聊、可以實際去面試,或是找獵人頭聊聊,都不失為一些好方法。當你的「徽章」都累積過門檻後,再來才是履歷撰寫、面試技巧。

規則二:薪資——徽章決定排名,而產業決定天花板

行行出狀元在職涯規劃的領域常常是勵志雞湯,而不是踏實的指南。

這句話的意思是:

你如果整體排名很好,你可以領這個產業前 10% 排名的薪水,如果超好,就領前 1% 的薪水;你會發現我這邊用的是「排名」而不是「絕對值」,因為,你的實際收入會是「排名 x 產業薪資級距」。

舉例來說:

旅遊業從業人員的薪資級距,新鮮人的年薪假設是 35~60 萬,那麼,排名偏後段的新鮮人,可能就會落在 40 萬,而偏前段的人,可能才有機會領到 50萬、非常頂尖的領到 60 萬。

而軟體工程師的薪資級距,新鮮人的年薪可能就會是 45~90 萬,那麼,排名偏後段的新鮮人,可能還是可以領到接近 50萬,而中段的,可能已經可以領到另一個產業的天花板 65 萬,更不用說前段班的,可能早已領到其他產業五年十年的天花板。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就有人出生在羅馬」

職涯這個遊戲,就很血淋淋得詮釋這句討人厭的話;如果你在一個整體薪資級距偏低的產業,那麼你再怎麼努力,可能都會比另一個高薪產業的中低薪資者,獲得的報酬還要少。

這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歡迎來到現實的世界。

小結

如果你希望拿到整體社會平均水準以上的薪資,除了努力工作累積「徽章」之外,你還得觀察你待在怎麼樣的產業?這個產業的薪資級距是否是滿足你需求的?如果再更深入,就是觀察這個產業的趨勢,是上升中?還是下滑中?薪資級距相對容易察覺,趨勢則需要一定的知識量與國際觀,下一個主題我們來討論「機會」。

附註

有些人可能會跟我說:行行出狀元,我身邊有朋友加入旅遊業做儲備幹部,第一年年薪也是 80 萬,不輸給許多軟體工程師呀!

首先,這個「級距」的設定,是去掉前 5% 與後 5% ,這樣才能讓我們看清「大多數」而不是「特例」;再者,這個「級距」只是我過去對市場了解的舉例,具體的數字並不重要,而是當我們在做抉擇的時候,我們該用哪些角度去思考、協助自己做決定。

另外,我們討論的是「受薪階級」而不是「創業」。以創業來說,大部分產業的「資產階級」天花板都遠高於 99% 的高階經理人,而在這邊我們僅討論「受薪階級」。

規則三:機會——產業決定天花板,而國家決定產業

好的機會,讓你有高於水平的薪水、累積有未來性的徽章、建立正確的工作觀念。那麼我們的下一個問題是,好的機會要去哪找?

限量是殘酷的,你能找到的機會,除了受限你的「排名」,也受限於你的勞動市場——國家

舉例來說,軟體工程師進 Google、商學院畢業進 BCG:

如果念資訊工程相關的領域工作,能夠進到 Google 做軟體工程師,在台灣幾乎是鳳毛麟角,以台清交資工三所頂尖學校來說,能夠進去的也不到 5%;而根據 CMU Software engineer MS 的就業報告來看,幾乎90% 的學生都拿到了類似等級的工作。

當然你可能會說:「拜託,CMU 的資工在許多評鑑機構裡都是排名第一,你拿 CMU 跟台清交比,會不會太抬舉了?」

拿 CMU SWE MS vs 台清交資工系,的確是張飛打岳飛,但我從中得知一件事情是:如果你在美國進到一個優質的 program ,你要進到台灣人理想中的「夢幻公司」,就只是一個選擇而已。讓我們來看看另外一份就業報告,資工世界排名跟台大資工差不多,全美排名 20 左右的 Rice University 的 Report 。

母數是 262 個有全職工作的畢業生(2013–2018)Rice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employment Report

另外,不知為何 Adobe, Airbnb, Amazon, Apple, Asana, Facebook, IBM, Indeed, JP Morgan, Linkedin, Oracle, PayPal, Snapchat, Twitter, Youtube…沒有被校方列為「Top Employers」

總之,只算 Google 跟 Microsoft 來說,就已經是 23% ;更不用說如果再把上方的公司加進來,整體來說會是多少。

而進到台清交資工系與進到 Rice 資工系的競爭程度?….在此就不引戰了!

軟體產業會是特例嗎?

我手上沒有顧問業的具體數字,但以 BCG 來說,在台灣你要進到 BCG ,會是一年數百人競爭 3、5 個,甚至更少的職缺,且拿到的人幾乎都不會放棄;而我們鄰近的日本,BCG 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而已,且每年的招募數量是數十位,而如果求職者同時拿到頂尖大企業的綜合職與 BCG 的 offer 時,會放棄 BCG 的也不在少數。

因此,在台灣要進到 BCG 等級的公司跟日本相比,競爭程度….可想而知,高了非常多!

小結

想要在世界級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你有以下三種解法:

如果你可以在市場上當成為人中之龍鳳,那麼,台灣或許也有許多你的舞台、你可以發展的地方,例如台灣也有資工系應屆畢業生申請上 Goolge 且 relocate 到其他國家。

找一個薪資級距高的領域穩定地耕耘,例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以及不少隱形冠軍,可以給予世界級的薪資與工作挑戰。例如以台積電、聯發科的薪資來看,其實整個亞洲能給到明顯優於台灣的公司,其實並不多(換算物價回來);而隱形冠軍的風險在於,當市場太 niche 的時候,職涯風險相對高。

移動到另一個機會更多的國家,方法兩種,第一個是尋找具有移動能力的工作,例如:顧問業、軟體工程師;第二個就是到另一個國家念學位(先查好就業法規),並嘗試在當地留下來。

常見迷思:對自己的了解太少,而捨不得放棄的太多

前面我們講述了三個重要的遊戲規則,分別關於「排名、薪資、機會」,提供你判斷職涯時的一些觀點與思維,然而,這三點都是非常客觀的,人生而為人,追尋到底的是什麼?最高的薪資?最好的發展?最快樂的人生?職涯遊戲最常見的迷思,就是我們這段的標題:

對自己了解的太少,而捨不得放棄的太多

一、捨不得放棄自己過去的累積

「我是會計系,所以做財務相關的工作是我的優勢,為了保持我的優勢,我想先去事務所蹲兩年,再出來發展會…」
「我過去是做餐飲業,我很了解餐廳的營運,為了保持我的優勢,我….」

如果你擁有這些想法,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

「你這些捨不得放棄的東西,真的能替你帶來優勢嗎?」

如果你已經看完上面的「規則二:薪資」,你就會知道,「排名 x 產業薪資級距」

你所在的產業薪資級距,是你能接受的嗎?如果不能,你維持在這個產業的排名,又有什麼意義呢?

二、捨不得放棄「別人的羨慕」

工作影響你人生的快樂程度,如果 0 ~ 10 分,你給自己多少分?

有些人,身在別人羨慕的產業、薪水,但自己卻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或是和諧的人生。注意!我並不認為「每一個人都能從工作中獲得快樂」,畢竟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就是一個獲取金錢的手段。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看法,因此,我並不說「從工作獲得快樂」,而是「成就感」或「和諧的人生」。

對有些人來說,準時上下班陪伴家人比任何事情重要;對有些人來說,能夠運用自己的專長協助公司解決問題,能帶來無比成就感。每個人有每個人定義的快樂,但如果你的快樂來自於別人的羨慕,那又何必?

有許多求職者找我討論職涯,並不是他們真的想換工作,而是他們深知自己不快樂、不滿足,卻又放不下別人的羨慕,例如他們常會說:

「Yeng ,你知道嗎?我現在的工作薪水雖然沒有很多,但大約是高於同產業 20% ,我能處理事情的 scope 也很廣….,但我覺得某某產業很棒,你覺得呢?」

這件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屬於自己的解讀;而我知道的是,如果你不願意放下手上「別人的羨慕」,你一輩子沒辦法替自己的快樂負責、沒辦法做出讓自己打從心底滿意的決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Yeng Tsan(原標題:七年級生的職場焦慮與工作告白:職涯發展的遊戲規則)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