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學生就比較用功嗎?耶魯教授揭露評分潛規則,你以為的努力,都是特權

2016-08-04 10:35

? 人氣

一個曾在社區大學就讀的海軍陸戰隊員,後來成為史丹佛的學生。對於圍繞在名校生四周的泡泡,這位老兵有以下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不妨把史丹佛的學生想像成庭園裡的花朵,在父母、輔導員、考試專家、老師、教授和朋友等數不清的用心栽培下,開出相應的花朵來。這些花雖然鮮嫩美麗,卻脆弱且極需呵護,使其不受風雨侵擾。感謝上天,多虧有園丁恆常為此盡心盡力。

我是這庭園中偽裝成花兒的一株雜草。園丁對花兒講述外面的世界,那些故事卻說服不了我,因為我早已看得比他們任何人都更遠更多。他們用健康的有機飲食、自鳴得意的志工服務和理念純正的精美詞藻來餵養自由世界的年輕領袖們,但那在經歷風霜的我身上起不了作用。我慢慢地,艱辛地,把我的根扎在真實世界的荒礫沙土裡。

我無意把這樣的生活浪漫化,只是要說植物在旱地裡可能長得比在花園裡要強壯些。但花兒們有何必要離開這五彩繽紛、美麗又單純的花園,只為了前往一個道德上模棱兩可(甚至危險)的外界呢?這裡的生活型態大致如人們所知:你把甲做好,就得到乙。那麼,假使外面的世界不保證乙一定從甲來呢?到那時候,我們可憐的花兒要怎麼辦呢?

真正走出菁英舒適圈,多和真實世界互動

許多年輕人寫信來問我,要如何才能避免成為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憑權混蛋?我給不出令人滿意的答案,除了直接勸你轉學到公立大學去。你不可以只憑想像就對那些不同出身背景的人寄予同情,然後繼續對他們一無所知。你需要直接和他們互動,而且必須是在對等的立足點上:不是「社會服務」,也不是「付出心力」——在校園裡找幾個清寒學生,興之所至地買咖啡請他們喝,這一點也談不上對等的了解。

比起服務,何不試試服務性質的工作?那能讓你真正觀察到別人。要不要到餐廳去做服務生,體會它的辛苦不只在勞動,也在精神上?你真的沒有像大家恭維的那樣聰明,只是在某方面比較聰明,以及在資產階級中比你的同輩聰明一點罷了。

聰明的人未必都去讀名校,未必讀任何大學,其原因多半也跟階級有關。你應該聽說過,聰明才智有不同的形式,不是每一種聰明都表現在學校課業上。去外頭找些實際的體驗吧。我以前的一個學生任職於某社區大學,他觀察那兒的學生「簡直是三教九流,龍蛇雜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有些人很明顯需要救濟,有些人卻令我覺得自己稚拙而少不更事」。唯有在狹義的定義之下,最聰明才會等於「最好」。

身為享有特權的年輕人,我知道這些話很難入耳。我回想自己聽聞這些知識時,也是一時很難接受。生長在富裕的環境受人呵護並不是你的錯,只是現在你得為此承擔責任。就從

認知自己的真實價值開始吧。不管旁人對你多麼誇讚,你要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更有價值;你的痛苦並沒有比較傷人,你的靈魂也沒有比較重。假如要借宗教的譬喻,那麼我會說,上帝不再愛你了。如同約翰.拉斯金所說,用頭腦的力量去將一切都貪婪地據為己有,跟用拳頭的力量去做這件事相比,並沒有比較清高。「世上永遠有工作,」他說,「也永遠都有領班。但是做領班或監工,跟從中獲得利益,這兩件事卻有極大的分別。」

然而這就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也不過八十多年的變化,我們看得還不夠多:菁英「領袖」們,本該為更遠大的利益而效力,藉他人支付的成本來充實自己,相信自己值得這一切因為自己更好。努力不變成一個憑權的小混蛋是蠻可敬的,只不過真正的問題是大環境讓人很難達成這個目標。我要重申,真正的問題在於體制本身,至於要如何改變它,則是我(本書)最後一章的主旨。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三采文化《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