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闆數錢數到睡著的最大服飾商圈,為何在70年代沒落?該如何奪回台灣之光?

2016-06-27 12:41

? 人氣

(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一家接著一家開的艋舺服飾店(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艋舺服飾商圈的特色

1. 「洪家班」稱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洪蔡閃女士的生意愈做愈大,從拼接衣到成衣,採取前店後廠方式,前面的店面賣衣服,後面就是成衣工廠,自己做、自己賣。店面因此愈開愈大,只要人手短缺就回家鄉找親戚來幫忙,主要原因在於自己人方便管錢與商量加班。複製這種成功模式,進而起而效仿的人也愈來愈多,因此整個商圈裡有九成以上的店家姓洪,形成所謂的「洪家班」。

巧合的是,五分埔的成衣市場中也有很多姓洪的店家,令人好奇是否姓洪的人特別會賣衣服?

細究之下,原來在民國50年代,新店溪泛濫嚴重,造成萬華西園路一帶時常淹水,因而政府在當時仍未開發的五分埔地區蓋了些簡易公寓來安置這些人。這些人當中多數姓洪,被安置後也將艋舺成衣的經營模式帶過去,再加上五分埔臨近松山火車站的交通因素,因而寫下五分埔成衣市場的另一個故事。 

2. 從0歲賣到99歲

艋舺服飾商圈區的成衣種類非常多,從0歲賣到99歲,不論是男裝、女裝、孕婦裝,或者強調機能性的跳舞裝或防磁波裝等都有。而在喜宴場合打扮入時的媽媽、婆婆或阿姨身上所穿的「親家母裝」,也就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3. 特製收錢長條桌

艋舺服飾商圈在鼎盛時期,一家店的每年營收至少上億元,而且都是現金交易。店家為了做生意,常常會訂製一張長條桌,桌面上會挖個洞,下面緊連著深度達兩米的櫃體。就功能性而言,長條桌的桌面是用來整理衣服,桌面上的洞則用來塞現金,兩尺深的櫃體就是一個巨大的錢櫃。

曾經躬逢其盛的老前輩說,當年除了把錢塞進長條桌外,還必須多準備一把長尺,把錢壓下去,以免錢太多塞不進去。晚上打開長條桌算錢時,是每家店面最痛苦的事,因為當時只有百元鈔,沒有仟元鈔,老板常常會算錢算到睡著。

(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特製收錢長條桌(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夕陽產業轉型

民國70年代,大家樂盛行,全台風靡簽賭,台灣工資逐漸高漲,台幣也在民國75年至76年左右快速升值,再加上成衣產能過剩,以及東南亞與大陸崛起等因素,台灣的紡織與成衣競爭力迅速衰退。由於紡織業屬於高勞力密集產業,為了尋求出路,民國74年及民國78年各有兩次紡織業及成衣業的產業大外移,許多加工廠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等低工資地區。

紡織及成衣產業從第一大創匯產業到夕陽工業,艋舺服飾商圈近年更接受經濟部工業局與中小企業處輔導,亟思轉型與新的出路。洪文和不諱言地表示,艋舺服飾商圈一定要轉型,目前初步已找出幾個方向:

1. 調整銷售模式

由於艋舺服飾商圈過去七成以批發生意為主,三成才是做零售生意,在批發市場急遽衰退後,零售無法立即補上缺口,造成店家生意慘淡,因此未來將朝向批發零售各占比一半的銷售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