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罵內容農場,因為它根本反映了你關心什麼

2016-06-23 16:00

? 人氣

內容農場毀譽參半,反對者認為其不尊重智慧財產權,內容粗製濫造;支持者則覺得打中讀者對內容的真正需求。(圖/pixabay)

內容農場毀譽參半,反對者認為其不尊重智慧財產權,內容粗製濫造;支持者則覺得打中讀者對內容的真正需求。(圖/pixabay)

訊息可以為了因應人們的願望而被製造出來,但如果這樣不純粹的資訊過多,最後就會產生偏頗。內容農場(Content Farm)這類營運模式的興起就是個例子。

(按:內容農場和內容網站的表述形式大致相同,但前者予人的印象大多偏向負面,詳見下文敘述;後者則是單純的內容彙整及露出,就廣義來說,任何提供訊息的媒體,其所經營的網站都可稱為內容網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內容農場的營運模式,是指某些企圖賺取網路廣告等商業利益的公司,以取得網路流量為目標;擅長使用各種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大量、快速的寫出許多網路文章,這是因為其文章可能是由不同人所寫的片段拼湊而成,或配合機器自動拼湊產出,最多每天可達數千篇。

然而內容農場製造的文章,品質多半不穩定,且正確度也不高、不具太高的參考價值;文章頁面往往摻雜大量廣告連結,目的就是要用戶不小心點進去,藉此向廣告主收取費用。並針對熱門搜尋關鍵字,用人工或機器製造大量網站內容「欺騙」搜尋引擎,使他們製造的網頁能優先出現在搜尋結果的最前面,進而提高點閱率,並滿足客戶搜尋引擎優化的需求。

內容農場最引人詬病的是,上頭的文章通常有些段落會和其他出處的文章相同,讓人質疑內容農場看重的是搜尋引擎最佳化,而非實際上內容是否相關,反正只要有人願意點進來看,他們就能賺到一次廣告費。

然而也有部分內容農場的支持者認為,就商業角度而言,新聞記者過去那套先採訪、查證、再寫故事的報導方式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內容農場通常都是根據搜尋引擎的關鍵字分析,來指派寫手各種不同的寫作內容。這些支持者更不諱言的表示:內容農場所依據的關鍵字分析,才能代表「真正的市場需求」,這是傳統新聞業最缺乏的部分。

替人篩選、過濾情報竟成賺錢專業

當訊息過於龐雜且良莠不齊,對於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士而言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為了不被情報的大海淹沒,便需要有人替他們選擇有用的訊息,而提供這些服務的人,在日本稱為「學藝員」。

日本有三家網路公司以內容農場的形式起家,提供各式訊息的摘要及彙整。分別是Gunosy、SmartNews 以及UZABASE Inc。他們都透過名為NewsPicks 的新聞平台,以智慧型手機為主要載體,提供新聞推播服務。

在這類的App當中,幾乎都安裝了能自動分析使系統使用者喜好的演算程式(Algorithm),該程式能透過使用者過去的閱覽紀錄(類似大數據的概念)進行選擇,並積極傳送該使用者喜歡的情報類型。

也就是說,這些軟體的任務並不是替使用者刪減情報推波,而是從經驗法則中精準找出標的物,積極的配合、遷就使用者的喜好,提供他最感興趣的情報服務。

當資訊排山倒海而來,為了篩選出有用訊息,你得擁有能夠判讀重要情報的能力。實際上,人們所需要的資訊其實大同小異(如每天的頭條新聞、娛樂八卦、股票漲跌、店家優惠訊息等),因此各種自動分析的演算程式先將資訊過濾、摘要,最後再集中管理、投其所好的發送給各使用者,可說是資訊傳遞技術的一大進步。

尤其NewsPicks 並不靠系統,而是靠著人力進行每日新聞的取捨。該程式公司大量網羅精通各個領域的專家擔任學藝員,用戶一旦使用NewsPicks 的服務,每天點開App就可輕鬆閱覽這些由專家們替自己量身打造的精選新聞。

其實擁有這類功能的媒體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即為週刊及雜誌等定期出版之刊物。

週刊雜誌並不是蒐集新聞,而是由精通各種領域的專家,每週(或每月)親自撰寫文章後投稿到雜誌社。讀者會因為想獲得該專家的意見而掏錢買單。

只是免費網路新聞的興起幾乎把需要付費的週刊、雜誌逼至絕境,這大概也是始料未及的事。

臉書、部落格講不爽,我要爆料爆卦

除了上述這些網站外,學藝員也活躍在其他形式的摘要彙整網站上。

例如日本的2 channel論壇等(按:臺灣的Giga Circle[GC]、科技報橘、Life生活網、卡提諾等網頁及論壇),都提供情報摘要與彙整服務。

這類網站的最大特色是「全民皆記者」,只要你有意願寫作(當然要經過篩選),就可以學藝員的身分固定向他們供稿、賺取稿費。

稿費的收入除了是誘因之一,但據筆者的觀察,這些來自民間的學藝員之所以這麼踴躍,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這是他們對外發聲、企圖改變這個世界的方式。比起老是在個人臉書上講得口沫橫飛卻引不起共鳴(可能因為朋友人數過少),還不如到更大的平台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加以批判、分析,寫出一篇篇精湛的摘要文章讓更多人看見,吸引大量讀者點閱、累積回覆數,這亦是成就感的來源。

這樣的工作內容,實際上是報章雜誌的編輯們每天都在跑的編務流程。編輯們每天(或每週、每月)都必須開會,從眾多題材當中找出多數讀者可能會喜愛的話題,並能以高超的寫作及編輯技巧,將之摘要、改寫並串聯成具可讀性的文章。讀者們所接收到的各種內容,其實都是經過編輯消化、編纂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換句話說,編輯的觀點,將會間接影響部分人的觀點。

此外,專業的編輯,因為最終露出情報訊息的場所,是新聞畫面或報章雜誌的版面,因此必須不斷與美術編輯或是供稿者雙向溝通,為此他們必須具備類似專案管理的專業能力。

人心才不複雜,通常單純得可以預測

大家都說人心難測,儘管看起來複雜,有時卻又單純到讓人意外。

仔細觀察那些在摘要彙整網站上留言的人,大致不脫下列類型:找人抬槓、為反對而反對的酸民、具備某領域專業知識的理性專家、沒事湊熱鬧瞎起鬨的鄉民等。

如果觀察時間再拉得長一點,日後或許可精準預測,某種類型的人會對某類新聞做出特定的反應;若再仔細推敲他們的留言內容,還可以大概猜測出這些人的消費行為。

若把上述資料交給具有高精度演算程式的電腦分析,一定能夠立即得出結論,這也是大數據資料庫的概念之一,對於市場調查來說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如此一來,這些經營內容農場的公司,可以透過不斷摸索,使其成為公司獲利來源。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大是文化《有錢人看到的,就是跟人不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