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需要「國家對」的產業政策而非「國家隊」

2016-03-09 06:00

? 人氣

對於如何確保企業願意繼續留在台灣,政府首要之務應確保台灣能夠持續提供企業友善的投資環境,諸如水電供應,尤其半導體產業在生產製造上,其用電量與耗水量都非常高,政府應審慎規劃。水電的供給穩定,尤其面對極端氣候下的乾旱可能更加重要,如何免去園區企業們的水車夢魘,同時和民生及農業用水和諧共存,絕非一句十年內不漲水電費就能夠解決。尤其新政府在能源政策方面主張在2025年全面廢核、綠能發電量達500億度,意謂未來電力供應勢必面臨一段嚴峻的調整時期,對園區未來幾年可能出現的大幅電力需求成長,恐怕只會雪上加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颱風蘇迪勒發威,台中高美濕地及北海岸風力發電皆有折損,粗估台電損失5.6億(圖片來源:網路)
在新政府提倡2025年全面廢核、綠能發電的政策下,如何確保半導體產業穩定的水電供應,將是新政府的考驗(圖片來源:網路)。

而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吸納人才。江海欲成其大,必須百川匯成,美國之所以在科技發展取得今日輝煌的成就,對外來族裔的包容與接納絕對有密切關聯。從二戰後接收了大量被納粹迫害的頂尖猶太裔科學家,到Google的創辦人蘇聯裔的布林,Youtube的華裔創辦人陳士駿等案例,都可以了解吸納人才的重要,尤其未來少子化的效應逐漸發酵,如果政府與企業能協力創造出更大的發展空間,自然不用怕外國人才會搶走本國人的飯碗。我們也應該跳脫過去排外守成的思維,結合新政府提出的南向政策,以台灣在東亞領先的高教優勢,吸引東南亞優秀的人才到台灣就學、就業,才能更有自信地在國際間走出屬於我們的台灣夢。

總結看來,此刻政府需要的,毋寧是打造更完善的投資環境,確保科技產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能源、人才的供給穩定,只要對的基礎政策能夠落實實踐,則科技產業自然能夠有足夠的競爭力面對新興的競爭者,毋需所謂的國家隊等政府介入甚深的產業政策。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雙主修經濟系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