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聽到輻射食品就怕,但歐洲、美國卻沒全面禁止⋯反核食公投的背景、內涵到底是什麼?

2019-01-14 14:00

? 人氣

台灣對於禁止日本福島五縣全部食品進口的管制政策已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究竟現行台灣只以「地區」來禁止日本進口食品,會比以科學檢測的「風險」管制來得好嗎?(圖/食力foodNEXT)

台灣對於禁止日本福島五縣全部食品進口的管制政策已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究竟現行台灣只以「地區」來禁止日本進口食品,會比以科學檢測的「風險」管制來得好嗎?(圖/食力foodNEXT)

你真的了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背後的意義嗎?根據《食力》統計2018年最受Facebook網友熱議的十大食安事件排行榜中,「日本福島五縣地區食品」進口管制議題,登上聲量排行榜第2名,討論聲量高達961,836,僅次於現在還在延燒的非洲豬瘟疫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核食議題討論度高。(圖/食力foodNEXT)
核食議題討論度高。(圖/食力foodNEXT)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核災事件後,各國大多立即暫停日本福島縣與鄰近的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共5個縣市的食品進口,台灣社會後續對於到底要不要開放進口這5縣的食品變成每年必要的討論議題,而在2018年還因為「反核食」進入公投、最後更是過半數通過,因此2018年的討論熱度更勝以往。然而,民眾對於「核災地區食品」的風險性真的了解嗎?大家是怎麼判斷台灣該不該進口的呢?

已經不用擔心核災污染的風險了嗎?

在關於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政策中,民眾最常出現的疑問便是為何近年來各國對於日本食品的進口,趨向解除或放寬為管理方向,難道真的不需要擔心日本食品的安全性了嗎?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各國會修改日本食品的進口管制,是以科學證據為依據的,核災食品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銫、鍶等核種,其中,碘-131的半衰期僅7~8天,因此不需太過擔心,另外,銫-134的半衰期約2.1年、銫-137約30年、鍶-90約28年,而各國間的檢測管制則是以半衰期較長的銫作為管控指標,經過多年後,其他半衰期更短的核種所具的風險值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各國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的輸入限制也才會根據風險評估逐漸放寬。

半衰期(Half-life)是指某種特定物質的濃度經過某種反應降低到剩下初始時一半所消耗的時間。另外,真正的「核災」發生處福島生產之食品,其實從未提及要開放輸入至台灣,然而「核食」這兩個字的濫用卻導致民眾以為進口至台灣是受到核災輻射污染的食品。

相較各國紛紛鬆綁 台灣的臨時政策卻走了8年!

日本311核災事件發生時,各國皆因緊急應變考量採取「地區式」的管制,也就是禁止包括福島在內附近縣市的食品進口,到了2014年時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都已解除管制,而歐盟、美國、韓國、中國也因應狀況調整了管制條件,到了2018年時已有29國「完全解除管制」,代表著這29個國家已經將日本核災地區的食品與其他國家的食品進行同等的管制政策,不再因為該地區曾經發生核災而有不同的管制措施。

雖然在這將近8年的時間內,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放寬或是解除管制,但就算不全面開放,也有不同程度的政策調整。例如美國與歐盟都多次調整管制政策,目前美國仍限制日本14縣的食品輸入,但皆是以「特定品項」須檢附輻射證明來進行風險管制,而不是只限制「特定地區內的全數食品都不能進口」。另外,歐盟則是未禁止日本任何食品的輸入,僅要求「特定地區的特定食品」需檢附輻射證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