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聽到輻射食品就怕,但歐洲、美國卻沒全面禁止⋯反核食公投的背景、內涵到底是什麼?

2019-01-14 14:00

? 人氣

由此可知,不管放寬輸入地區或者加強品項管制,各國已逐步進行調整以因應日本地區食品可能存在的輻射危害風險,然而,台灣對於禁止福島五縣全部食品進口的管制政策已從2011年3月持續到2019年,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在「禁止開放日本五縣食品」發起公民投票連署時,便曾發表聲明,認為在毫無科學根據下持續如此的進口管制措施,將會對日本與台灣的友好關係造成傷害,因此希望台灣的有識之士能夠冷靜的判斷。不過後續不只公投連署成功,2018年11月24日反核食公投也高票通過,因此台灣的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將繼續延長至少2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輻射專家李俊璋:當有具體研究數據佐證時,就該重新檢討政策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李俊璋全程參與了台灣制定臨時性政策的經過,李俊璋回應制定政策的初衷,「當時在無任何日本核災食品危險性確切資訊的情況下,為了食品的安全性,因此決定禁止日本五縣地區食品的輸入」。

李俊璋說明,到了2015年時,因為已有許多檢測資料與數據分析統計結果可以明確了解哪些日本食品具有風險。「從一切未知的狀況進入到有依可循後,照理說台灣已可以更新管制的方向來達到真正的食品安全管制。」李俊璋接著解釋「臨時性政策是因為沒有資訊而進行盲目的管制來保障食品安全,現在已經有資訊了,為何我們還要繼續進行盲目的管制?」李俊璋強調應該改用「風險管制」的方式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日本進口食品。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也說明,「所謂的『風險品項管制』是只要還有輻射風險的食品品項都應該禁止輸入,而不限於日本五縣市」,強調目前世界各國多是採取這種符合科學且有效率的管制方式。

許輔舉例,由日本的監測數據發現,福島北方岩手縣的蕈菇類有輻射風險,但是以目前的限制進口區域卻不包括岩手縣,因此使得真正有風險的岩手縣蕈菇卻仍然可以進口。強調目前只管地區不分風險的管制方式,反而讓真正有風險的品項成為漏網之魚。

我們該如何相信日本進口食品的安全性?

也有民眾質疑,若真的改為風險性管制,政府真的能管得好嗎?許輔對此表示「我國食品與國際間各國的輻射標準相比,標準相對較嚴格;邊境抽檢方式、抽檢率,也都不亞於世界各國」,說明台灣的檢驗方式跟世界都是同步的,與他國無異,皆是測試「銫-134、137」,且自2011年3月15日起至2018年6月3日止,台灣檢測共12萬批以上的日本食品,檢驗結果也皆符合法規相關規定。換句話說,從311事件發生後近8年以來,台灣「並沒有輻射物質含量超標的產品進口」,且台灣年平均會抽樣1~2萬件的日本進口食品,跟全世界相比,台灣的抽樣率非常地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