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反對戰爭與帝國主義、掀起階級革命浪潮 德國共產黨創始人羅莎・盧森堡遇害

2019-01-15 08:00

? 人氣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wikipedia/public domain)

1月15日對德國的社會主義者而言,是個悲傷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會有上萬人來到於柏林的羅莎・盧森堡墓前,弔唁這位見解獨到而毫不妥協的革命烈士。盧森堡的一生思想與行動並行不懈,她勤於書寫、辦報,更在世紀交錯之際縱橫歐洲大陸,致力於左翼運動的國際串聯。在路線上,她對外嚴詞抨擊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對內也批判修正主義者、高度集權路線的共產主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盧森堡(Rosa Luxemburg)因為反對德國參加世界大戰而被視為異議分子,最後更在德國1919年左翼革命中死於政府鎮壓。然而,這位傳奇人物的爭議性並不因為死亡而消弭,盧森堡對言論自由和國際串聯的堅持,也使她被「左派同志」史達林(Joseph Stalin)視為眼中釘,她的思想在當時更被列為禁書。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華沙:早慧女孩的誕生

盧森堡在1871年出生於俄羅斯統治下的波蘭,在3歲時,盧森堡一家搬到華沙,羅莎在這裡漸漸長大。身為這個猶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盧森堡在家中受到父母與兄長的百般呵護,不過,盧森堡在5歲時,髖關節被診斷出疾病,需要打上石膏並長期臥床,儘管如此,石膏拆卸後病情並無起色,留下永久的跛行。

不過,身體的小小殘疾並無法阻礙小蘿莎對知識的巨大渴求。在10歲時,盧森堡就能使用俄語、波蘭語、猶太語言和德語。儘管當地教育系統歧視猶太人,盧森堡仍靠著優異的學習表現獲得獎學金就讀中學。盧森堡在校的同學一個比一個富裕,與她在自己家裡附近所見的生活呈現巨大的對比,於是,盧森堡對不平等的批判態度逐漸成形。她不僅在學校指定的詩作練習裡批判擁護專制的德意志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更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要用世間的苦難和黑暗中的苦澀淚水,讓富人的良心受到譴責。」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抱持著這樣的決心,年僅15歲的盧森堡在中學畢業後,加入了當地的社會主義行動。同時,俄國境內的反猶情緒越來越高漲,儘管盧森堡並非猶太教信徒,她的臉孔卻已經決定了政府對她的態度。2年後,盧森堡不得不停止參與左翼運動,因為在當時的政治高壓下,這些聚會與組織都必須秘密進行,而這位跛腳的猶太女孩太招人注目。

蘇黎世:知識、情感、思想茁壯之地

於是,盧森堡為了躲避逮捕前往蘇黎世求學。來到瑞士盧森堡已經準備好踏上人生的新階段,她剪去一頭長髮,而有這樣勇氣的女孩在當時並不多見。一開始,盧森堡在蘇黎世大學主修動物學與植物學,不過她很快便轉而投入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懷抱。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wikipedia/public domain)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wikipedia/public domain)

除了積極汲取知識,盧森堡在個人關係上也翻了新頁—她談了第一場戀愛。盧森堡在左翼運動的場合中結識了里奧・約基希斯(Leo Jogiches),兩人陷入愛河。約基西斯來自波蘭的富裕家庭,卻曾經為了理解工人的處境而以打鐵維生,只為能更堅定地投入階級鬥爭。這對志趣相投的愛人同志在蘇黎世攜手展開了革命志業,善於謀劃的約基西斯善於組織工作,才思敏捷的盧森堡則負責書寫文宣。

由於約基希斯因為過去在立陶宛投入的政治工作受到當局通緝,盧森堡在這段期間經常隻身遊歷歐陸各國,並在旅程中堅定了她反對國家自決的社會主義路線,她主張,在抵抗資本主義時,應以階級為單位思考,左翼的串連不應受到國家疆界束縛。1897年,盧森堡完成論文《論波蘭的工業發展》,取得博士學位。

柏林:社會主義革命不容修正、對帝國主義的抵抗不容妥協

1898年,盧森堡來到柏林。為了在此地大展身手,她首先需要一個德國國籍。盧森堡的做法是,找了一個德國人假結婚。於是,在她與熟人的兒子古斯塔夫・呂貝克(Gustav Lübeck)成婚並取得國籍後,羅莎・盧森堡正式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她對德國境內波蘭籍礦工的組織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不過,盧森堡隨即投入一場避無可避的黨內論戰。

「我想成為一道劃破天際的閃電,用我宏偉的視野、堅韌的信念和激昂的表現,點燃群眾的心靈!」——盧森堡致約基希斯,1899年4月19日

她在1898年9月發行的宣傳冊中批評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的修正主義路線。伯恩斯坦認為,當資本主義愈臻成熟時,將會發展出如信貸等不同機制來延續這套邏輯,因此,社會主義者介入的方式必須與時俱進,而非追求革命。盧森堡則紮根於經濟理論,指出信貸等機制也必將崩盤(2008年的金融海嘯回過頭證明了盧森堡百年前論證的精準),她堅定地主張,資本主義一味追求利潤的邏輯是個內部矛盾,終將導致這整套制度的崩解。

盧森堡對修正主義的回應擲地有聲,讓她成為黨內的重要智囊,且確保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此時期繼續維持革命路線。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盧森堡的堅持受到重挫。社會民主黨決定支持戰爭,承諾帝國政府會在戰爭期間停止罷工。這對盧森堡而言,不啻是帝國主義與修正主義的雙重勝利,儘管如此,盧森堡仍然努力不懈,繼續宣揚反戰的理念。然而,她也為此付出代價,她的行為被視為叛國,因此屢次鋃鐺入獄。至此,她本就孱弱的身體也越發虛弱,但是盧森堡以堅強的意志力支撐自己,在獄中繼續針砭當前情勢,不輟地寫作。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羅莎・盧森堡:「自由,始終是異議者的自由。」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這場大戰改變了既有的政治秩序,威瑪共和國在11月8日成立,盧森堡於同天獲釋,此後積極想組織以階級立場出發的政黨參政,並發行至今仍持續刊行的基進左翼報紙《紅旗報》(Die Rote Fahne)

1919年1月1日,盧森堡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等志同道合的夥伴正式成立德國共產黨(KDP)。接下來幾天,階級革命浪潮席捲柏林,李卜克內西等人在盧森堡不知情的狀況下決定揭竿起義,希望能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雖然她一向反對暴力奪權,得知此消息的盧森堡在震驚中拒絕逃亡,儘管她知道清楚明白這場革命已走向失敗,仍然義不容辭挺身參與。

「這種改造和變革是不可能由某個行政機構、委員會或者一個議會下命令來完成的,它只能由人民群眾本身去著手和完成。」——羅莎・盧森堡〈斯巴達克聯盟想要什麼?〉,1918年12月

1月15日,盧森堡被自由軍團(Freikorps,主要由曾上一戰戰場的軍人組成,其中不乏將戰敗的憤怒宣洩在共產黨上的人,部分團員後來成為納粹黨重要幹部)逮捕,隨後被嚴刑拷打,最後遭到槍殺,屍體更被隨意地扔在柏林的蘭德維運河(Landwehrkanal)。

她留下的最後一篇文章於1月14日刊於《紅旗報》,已經察覺到革命頹勢的盧森堡鏗鏘寫下:「領導權失效了。但是領導可以、也必須由群眾、從群眾中重新建立。群眾是最關鍵的,他們是革命最終勝利的基石。......這也是為什麼這場『失敗』會成為未來勝利的種子。......革命將會重臨,且屆時你們會感到害怕,因為革命將奏響勝利的號角:我來過,我在這裡,我亦將再臨。」

羅莎・盧森堡生前遭到國家主義者、右派分子忌恨,死後有段時間反而也被「社會主義政權」視為禁忌,因為她曾直言,社會主義革命不應以國家獨立自決為模式發展,這點與列寧(Vladimir Lenin)和布爾什維克(Bolshevik)路線的歧異,後來被專制獨裁的史達林放大檢視,作為禁止閱讀盧森堡著作的藉口。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mir Lenin)欲躲避當時的自由主義臨時政府,剃掉他引以為傲的大鬍子,躲藏在距離聖彼得堡西北方35公里處的小村莊內。(AP)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的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imir Lenin)。(AP)

事實上,羅莎・盧森堡不僅主張由下而上的革命,更強烈反對獨裁,她的一句名言是:「自由,始終是異議者的自由。」(Freiheit ist immer die Freiheit der Andersdenkenden.),強調自由是指異議者持有政治意見的自由,而非當權者的自由,這也令她成為專制共產政權的眼中釘。直到1960年代,左翼思潮復甦,人們才開始對盧森堡的思想遺產產生興趣,更驚異於她理論基礎的扎實、對組織工作的熱誠以及她對基本價值的堅持。乃至於後來,東德人民在反抗社會主義政權時,反而也會在遊行中引用盧森堡的這一句話

Red Rosa: A Graphic Novel About A Revolutionary Life from David Potter on Vimeo.

盧森堡後來被葬於柏林的弗里德里希斯費爾德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 Friedrichsfelde),這裡也有社會主義者紀念碑(Gedenkstätte der Sozialisten)之名,是德國左翼重要的精神座標,每年今天,德國、乃至於歐洲的社會主義者群聚於此,悼念100年前為階級革命而活、為階級革命而死的這抹無懼身影。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