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面下的暗潮洶湧…中方去年秋天已將「馬習會」提上議事日程

2015-11-07 00:10

? 人氣

習近平與馬英九。(亞洲週刊)

習近平與馬英九。(亞洲週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會面,是自一九四九年兩岸隔海分治六十六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習近平提出要在二零一六年台灣大選前,安排與馬英九會面,以防民進黨大選獲勝而執政後改變兩岸既定航向,引致重大結構性轉變。北京不是將「習馬會」視作一場「秀」,更期待透過「習馬會」形成兩岸高層直接交流機制,切實解決實質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面,令台海兩岸實現歷史性突破。炒作多年的「習馬會」終於成真,兩岸領袖歷史性握手的這一幕真實上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會面,兩位領導人的這次聚首,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歷史性深遠影響,雙方會就兩岸和平與維持台海穩定現狀交換意見。馬英九任期還剩半年,原本外界預期,「習馬會」在馬英九任內是無法實現了。孰料,兩岸高層始終透過特殊管道,避過所有眼目而秘密協商,「習馬會」終於峰迴路轉而令人震撼。這是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隔海分治六十六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相距七十年,「習馬會」的意義堪比一九四五年毛澤東和蔣介石重慶見面會談。由此,台海掀起的這一波巨浪,令全球刮目相看。

習近平是應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邀請,國事訪問新加坡,慶祝中國與新加坡建交二十五週年;馬英九的新加坡之行,此前從未對外公布。十一月三日深夜,一則「習馬會」在新加坡登場的消息,由台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電子報率先披露,瞬間引爆社會輿論,刷爆中文媒體圈。

亞洲週刊從北京獲悉,北京和台北原已商定十一月四日同時公布「習馬會」消息。由於馬英九事先向他手下要員和有關部門披露新加坡此行,消息又被綠營人士獲取。也有一說法,是馬英九先通知了美國,而美方秘密通知了綠營媒體而搶先引爆。台灣總統府出於無奈,三日深夜提前對外證實「馬習會」實現,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稱,「馬英九總統將於十一月七日前往新加坡,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會面,就兩岸議題交換意見」。兩岸領導人會面一向是雙方領導人追求的目標,馬英九近年也多次重申,在「適當時機、適當場合、適當身份」下,不排斥與大陸領導人見面。陳以信說,馬英九此行目的是「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不會簽署任何協定,不會發表聯合聲明。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四日召開記者會,公開說明此行意義、諮商過程與安排細節。馬英九於五日召開記者會,向全體民眾報告。

十一月四日,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按原定部署,宣布「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雙方「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張志軍透露,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這是經雙方商定的,「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亞洲週刊從北京獲悉,「習馬會」並非突發性安排,謀劃「習馬會」在獅城舉行,最後拍板是二十天前的十月十四日。那是在廣州舉行的第四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即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的工作會面上,在「閒聊」時,由張志軍主動挑起「習馬會」話題。雙方就兩岸領導人會面話題再度溝通,之前雙方已磋談數月。那次會面對能引發全球關注的「習馬會」訊息,沒有絲毫外洩。

據悉,互稱「先生」,就是在這次會上定奪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之前一直未能實現,「身份」和「頭銜」是一大障礙。馬英九看重自己的歷史定位,「馬胡(胡錦濤)會」也好,「馬習會」也好,無疑彪炳史冊。在二零一四年北京APEC前,作為總統的馬英九,一再表示可以「經濟體領袖」身份赴京參會,但遭北京否定,國台辦的理由依然是,兩岸領導人會面不需藉助國際會議場合。馬英九早先始終堅持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見大陸最高領導人,後深明自己任期所剩不多,若固執己見,「習馬會」便無望,於是趨於務實。「兩岸領導人」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二零一四年十二月,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連以黨魁身份去大陸都沒有了,「習馬會」似乎更遙遙無期,但事實上,雙方對在第三地以私人宴會方式見面逐漸達成共識。

海協海基廣州會議共識

在廣州會議上,用張志軍的話說,會面也算是「收穫滿滿」,「除了就深化兩岸發展交流的多項具體性事務達成積極共識,更重要的是,兩岸一致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排除干擾,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讓雙方人民享有安全、安定、安居樂業的美好時光」。張志軍介紹,前不久,他和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會面時,再次談到雙方都認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對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此後,雙方經過密切協商,就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達成一致。

十年前,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之旅,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國共五十年後首度握手。此後,外間期待升溫,為兩岸最高領導人會見打下基礎。大陸和台灣雙方都對會面持開放態度。馬英九第一任期內,國民黨剛上台,需顧及的事多,「胡馬會」的呼聲尚沒那麽響亮。步入馬英九執政的第二個四年,雙方對會面的期待呼之欲出。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實現正式和非正式常態化會面,鞏固了兩岸官方的政治互信。「張(志軍)王(郁琦)會」與「張(志軍)夏(立言)會」的成功,為「習馬會」扎實根基。這兩年,雙方探討的已是「何時見」、「何處見」、「如何見」的細節了。中共二零一四年秋已將「習馬會」提上議事日程,相關各部門也曾沙盤推演作業。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會面能舉行第四次,表明已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意義重大。當時,針對外界民進黨倘若重新上台,兩部門負責人工作會面將成絕響的擔憂,這一次「張夏會」強調持續加強兩部門溝通,開展多種形式互動,提高兩岸交易處理效率,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前行。

否決APEC會議見面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中共召開十八大,習近平執政。多年來,北京堅持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的場合的原則。二零一三年十月,馬英九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二零一四年APEC年會,實現兩岸的領導人會面的傳言甚囂塵上。對此,北京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台灣方面人士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問題,應根據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的場合。北京希望在「一中框架」內談兩岸,不希望將兩岸問題放到國際上談,也不希望給其他國家插手的機會。習近平全面掌控中南海後,兩岸學界和媒體,呼籲「習馬會」的聲音不絕於耳,但終因時機不成熟而呼聲漸漸淡去。

一度提議香港會談

日前,國台辦一位官員對亞洲週刊透露,打破拒絕國際場合的思維,是習近平拍板的,習提出要在二零一六年台灣大選前,安排與馬英九會面,有歷史定位,以防民進黨大選獲勝而執政,改變兩岸既定航向,引致重大結構性轉變。北京不是簡單地將「習馬會」視作一場「秀」,更期待透過「習馬會」形成兩岸高層直接交流機制,讓雙方可以切實解決一些實質問題,而不是寒暄過後,徒留口水。大陸會要求台灣加快推進兩岸貨物貿易協定商談,年內取得積極成果,推動服貿、租稅、飛安等已簽協議盡快生效實施。前些時候,北京兩岸問題專家曾建議,選擇「九二共識」簽署地香港舉行「習馬會」,符合「家事家辦」原則,香港以其獨特地位在兩岸關係中扮演著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只是香港社會近來的泛政治化,不適宜舉行「習馬會」,一旦習近平到訪,激進分子不知又會佔領哪裏。

新加坡以往就樂衷於擔任台海兩岸中間人角色,這次又居中斡旋。據悉,習近平將於十一月六日下午從越南飛抵新加坡,先到總統府參加歡迎儀式並會見總統陳慶炎,接著參加國宴。七日上午為中國文化中心主持開幕儀式,接著在新加坡大學為新加坡講座發表演講,然後赴總統府會見李顯龍總理,見證幾份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再攜夫人彭麗媛到植物園參加胡姬花命名儀式,中午則與李顯龍伉儷私人午宴。據悉,下午三點,習近平和馬英九會在香格里拉飯店登場會面,而後共晉晚餐。會後馬習兩人將各自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是晚習近平和馬英九各自返回北京、台北。

新加坡頗具特殊歷史意義,能避免敏感的政治議題,她所處的位置,距離北京和台北都不遠,這座獅城竟然一再寫進台海兩岸互動史冊。

毋忘汪道涵思想遺產

再過一個月,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逝世十週年。二十二年前,即一九九三年四月,汪道涵和辜振甫的首屆「汪辜會談」,也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打破了海峽兩岸四十餘年政治上的僵局。

面對今天「習馬會」,人們紛紛緬懷汪道涵。當年在新加坡,汪道涵說,為了中華民族包括兩千萬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岸應更具前瞻性地去面對未來,沒有什麽不能坐下來談的問題。儘管該次會談定位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但畢竟是海峽兩岸四十餘年來首次由高層人士直接會面商談,在兩岸關係上寫下歷史性一頁。汪道涵強調,一個中國要牢牢堅持,兩岸協商一定要做到平等,即一個中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他提出著名的「共同締造論」,把鄧小平的「誰也不吃掉誰」和江澤民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作了最佳演繹。汪道涵的對台新思維中,強調統一的過程就是兩岸融合的過程,人民情感的融合;兩岸利益結合,經濟為先;融合需要時間和耐心;統一分步走,對話,求同,再協議。

從「汪辜會談」到「習馬會」,緊鑼密鼓登場,全球中國人期望兩岸關係能繼續在「深水區」難中求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亞洲週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