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深刻呼應社會《推銷員之死》作者亞瑟.米勒百歲冥誕

2015-10-17 10:10

? 人氣

美國知名劇作家亞瑟・米勒。(取自推特)

美國知名劇作家亞瑟・米勒。(取自推特)

今年10月17日是美國知名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的百年冥誕,儘管米勒已過世近10年,他的作品並沒有隨著時間洪流,遭到淘汰或遺忘;其中最著名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更被視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嚴厲批判,同時也描寫資本體制下,個人與家庭的淪喪;儘管作品背景設定為1949年的美國,卻仍能帶給現代觀眾深刻的反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部劇作即獲獎

亞瑟.米勒(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波蘭猶太裔移民家庭,米勒在大學公演時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劇作《榮譽的真諦》(Honors at Dawn),便一舉得獎,其後1949年創作的《推銷員之死》為他拿下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及三座東尼獎(Tony Award),被譽為「相當具有影響力的20世紀戲劇」。

回顧米勒一生的作品,其戲劇刻畫的主題都相當具批判性,引人思考,也因此到了今日,米勒的作品依舊不退潮流,仍經常被搬上舞台。

2015年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擔任《推銷員之死》劇中主角威利.羅曼(Willy Loman)的舍爾爵士(Sir Antony Sher),仍能在劇中角色看到與現代社會呼應之處,「米勒以自然且關懷的角度描寫身為人會經歷的感受,我們在劇中的角色看見自己的倒影,這是米勒作品能跳脫時空限制的原因。」

「在普世的經驗裡,我們總能在米勒筆下的角色中認出自己。」英國知名劇作家艾克邦爵士(Alan Ayckbourn)這麼說;2015年勞倫斯奧利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國際舞台劇大獎,相當於百老匯的東尼獎)最佳男主角得主史壯(Mark Strong),曾在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也表達同樣的想法:「米勒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照著我們,透過台上的表演,底下的觀眾也在演員身上看到自己。」

曾執導過米勒另外兩部作品,《熔爐》(The Crucible)及《吾子吾弟》(All My Sons)的英國劇場總監戴維斯(Howard Davies)也表示:「米勒勾勒出世界的現實,他從平凡人的生活中寫出不平凡的悲劇故事。」「米勒的作品很寫實,在生活的危機中,人們要不是選擇面對不然就是讓步,這才是我們認知中的世界。」

「美國戲劇的良心」

不僅米勒劇中的角色寫實、貼近生活,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其作品主題也以當代時事為核心,創作於1953年的《熔爐》正好就是個例子。

《熔爐》取材自1692年美國麻州小鎮塞勒姆(Salem)著名女巫審案之真實事件,米勒撰寫該劇影射美國政府奉行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利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在好萊塢進行「清算」,將許多所謂「共產主義者」列入黑名單,造成一股「好萊塢獵巫行動」,而「政治正確」也變成藝術創作的緊箍咒。這部作品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

戴維斯表示「《熔爐》這部作品精準的描寫美國50年代早期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狀況,劇中的比喻也用得恰到好處,」「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改變。」

而另一齣劇《吾子吾弟》描述的是二戰時期一個美國商人故意販賣有問題的軍用飛機零件,造成21名飛行員喪生,「這個故事講的不只是個人道德上的缺陷,更是一個對整個美國的隱喻;為了賺更多錢,我們冒極大的風險也在所不惜。」

對於演員來說,演出米勒劇中的角色常常是極大的自我挑戰,「表演過程中演員不僅要演出角色的缺陷,同時也必須面對自己的缺點、不足。」戴維斯表示,「大家都想演出米勒劇本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都很偉大,充滿了複雜性」。

演出威利.羅曼的舍爾爵士表示「但演這個角色非常地辛苦、疲累,」「但在表演的過程中,就像跟著角色進入一場內心旅程,一起隨著角色奮力掙扎,這是最令人振奮、激動之處。」

2014年,倫敦西區劇院決定開始重演米勒最受歡迎的三部作品:《熔爐》、《橋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及《推銷員之死》,即使米勒已經長辭於世許久,他的作品仍將不停地被搬上世界舞台,繼續發揮影響力並帶給觀眾深刻的反思。

文學成就之外,米勒與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婚姻(1956~1962)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百歲生日快樂,亞瑟.米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