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Consensus 2015實錄─金融互聯網的共識與爭論

2015-09-17 06:00

? 人氣

關注數位貨幣業界動態的新聞網站CoinDesk於紐約舉辦的2015年共識年會,其實很多爭論。(作者提供)

關注數位貨幣業界動態的新聞網站CoinDesk於紐約舉辦的2015年共識年會,其實很多爭論。(作者提供)

2015年九月十日,長期關注比特幣業界動態的新聞網站CoinDesk在紐約舉辦了一場研討會Consensus 2015。主辦單位邀請了49位來自資訊科技、資本市場與政府機關等知名講者,吸引了全球逾500名關注數位貨幣動態的與會人士,是全球金融科技界高度關注的年度盛事。我身為專業投資人兼金融專欄作家,又對承載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及應用長期看好,自然不能缺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會取名「共識」,顯然有向比特幣底層的計算網絡區塊鏈致敬的意味。在比特幣的世界中,要確定一筆某甲與某乙的交易是否順利發生,雙方的錢包是否真的已經反映了成交之後的餘額,須靠參與區塊鏈的計算實體透過解一個先進密碼學的難題來驗證,並將驗證後的結果及時廣播給所有節點,並讓驗證後的交易記錄(區塊)與先前的紀錄加密鏈結,從而令數位貨幣運算網絡參與者達成針對該筆交易的共識與記憶。這個驗證運算的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挖礦」,因為順利及時完成驗證運算的節點,會得到區塊鏈派發的比特幣獎賞(挖到「礦」)。區塊鏈演算法精巧的設計,使得建立共識的過程與共識本身的可信度是內稟於區塊鏈本身,無須另一個獨立的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來撮合、確認、甚至判定此筆交易。由分佈在網絡各處的節點透過無法篡改的運算證明所達成的共識,彷彿給區塊鏈上的歷史進程拍了一張快照,見證了時間的流向,也定義了記憶。

大會一開始時,由倫敦政經學院教授Garrick Hileman就當前比特幣的發展狀況提出綜合概覽,詳情可參考其原始簡報。我在這裡僅摘要幾則重要的數據:

  • 截自2015年9月,機構法人對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新創企業已揭露的投資總額達8億9400萬美元。
  • 全球有23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有VC支持的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
  • 2015年迄今VC對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的投資總額為4億3600萬美元,較2014年同期上升94%。2014年間VC對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的投資總額達3億6200萬美元,比起1995年時VC對早期互聯網新創企業的投資金額高 ,但2015年的預計投資總額會低於1996年時VC對互聯網新創企業的投資額 (未經通脹調整)。
  • 與比特幣或區塊鏈相關的研究論文出版數量顯著增加,其中經濟與法律相關的題目佔52%,計算機科學與密碼學的相關研究僅佔28%。
  • 僅管比特幣對缺乏傳統金融服務的第三世界新興市場人民幫助頗大,但接受比特幣的商家仍然集中在歐美等成熟經濟體。(如下圖)

另一個有趣的看點,是主辦單位請與會人士表達他們對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killer app的看法。

超過三分之一的回答是: 我們還沒想像出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人正在估值泡沫中盲目下注。歷史教訓與科學研究均已指出,人類預測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能力十分有限。回顧1990年代時人們對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想像,幾乎沒有人預見會有像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

當時的投資確實有很大比例煙消雲散,但堅持下來投資人與企業後來也有斬獲。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之於金融界,如同瀏覽器之於互聯網,好戲剛剛開場。也正因為金融科技處理的問題均牽涉到複雜的組職與監管因素,難以速成。但這些問題都是金融機構實際上遭遇、且有巨大商業誘因解決與改善的問題。相比於互聯網早期,目前投資人已將比特幣及區塊鏈相關的投資領域分成七大方向: 整合通用服務、區塊鏈基礎建設、數位資產交易所、數位金融服務、移動錢包、支付服務、挖礦。每個領域皆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

圖示
圖示
圖示
圖示

若是僅針對區塊鏈技術,目前可以想像的應用如下,且每個應用都已經有新創企業在研發:

  • App開發過程中程式碼模組的所有權憑證;
  • 數位內容的儲存與傳送;
  • 數位資產交易市集;
  • 點對點價值轉移與交通工具分享;
  • 面向銀行、電商、博彩與線上遊戲業的數位信託與托管服務;
  • 智能合約、數位化企業的組建、權益轉讓與公司治理;
  • 數位化股權及產權的交易、轉讓與憑證化;
  • 既存合約與法律文件的數位憑證化;
  • 分佈式計算機網絡儲存服務;
  • 家庭自動化與智能電網;
  • 消費者私密資訊保護;
  • 分佈式醫療大數據及數位病歷管理;
  • 分佈式計算資源雲端服務;
圖示
圖示

在已經可以想像的、商機巨大的應用領域當中,深化金融市場數位化、去中心化與資產憑證化的領域最令我關注。一個主因是剛加入Digital Assets Holdings (DAH) 的華爾街資深銀行家Blythe Masters

28歲就當上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的Blythe。
28歲就當上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的Blythe。

不論從何種角度評估,Blythe過去二十年的華爾街經歷基本上是傳奇: 28歲就當上摩根大通的董事總經理,組建並領導大宗商品交易業務,發明信用風險互換合約,開創了在上次全球金融海嘯前規模達到58兆美元信貸衍生品市場。戰功如此彪炳如她,甫於辭去摩根大通職務一年後加入了Digital Asset Holdings,原因無他: 區塊鏈。

如我在《金融物聯網時代,律師也得寫程式》一文中提到,人類組織調動資源的通訊網絡,可以粗分為中心化、去中心化、與分散式三種。網絡上的節點,可以是個人、企業、甚至各種硬體與軟體。節點之間的價值交換,都可以被某種程式語言規範。目前的大型金融機構,基本上是以中心化 (centralized) 的範式在運作。在這樣的模式下,銀行好比一座座高牆內的城堡。雖然一直都能互通有無,但從用戶與資本市場的觀點而言,其實並未真正達成在底層的資料與信息的共享。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金融機構的前台業務,尤其是面向資本市場的交易與投資部門,運作速度已經到了微秒甚至毫秒級,但中後台交割結算的作業能量仍然是在小時、天、甚至週的「龜速」。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金融監管單位紛紛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控,更高更瑣碎的報告,信息與數據透明度,以及更嚴格的資本安全邊際,對面臨低利環境、營收與利潤增長大幅收縮的金融機構而言,是嚴竣的考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恰好提供了一個降低作業成本與提高資本運用效率的契機。

這並不是說既有金融體系賴以運作的基礎架構已經完全不堪使用。Consensus 2015與會人士對此也多有爭論。事實上在很多領域,既有技術架構表現得並不差。近年來多次股災,大型交易所與金融機媾均未傳出嚴重錯賬、無法結算或交易系統失靈的情況,顯示既有體系的作業能力仍然足以應變。但在某些領域,例如聯貸與結媾金融商品等資產級別,由於是小眾市場,成交量與頻率遠低於主流的股債匯市,金融機構在提供中介服務時,往往需要多用自己的資本來支持這些流動性較差的市場,。一筆交易也許成了,但在結算交割前,風險尚未自賣方移轉到買方,這個期間拖得愈長,賣方就必須提列資本與付出作業成本來持有這些資產。即使如聯貸這種相對單純的結構商品,在成熟的北美市場都往往要費上20天才能完成結算交割。這類躉售資本市場 (wholesale capital market)的業務偏偏又有金額大、風險高、期間長等特性,當前台營收下降,中後台作業成本的控制就更加重要。

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交易對手風險 (counterparty risk)。簡單地說,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結構金融與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領域,大盤商 (dealer) 彼此之間有者千絲萬縷的關係,每段關係都是用某種交易合約定義,每份合約都有著信用風險。透過這些關係,金融市場中的不同區塊間的連結程度增加,系統性風險也隨之增加。試想: 如果某大盤商與好幾間大盤商利用金融衍生品互相拆借,一旦市場劇烈波動,人欠欠人同時算總賬,一旦有人來不及支付現金或增加交易對手認可的擔保品,就會誘發類似擠兌的連鎖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前台對價格與風險的判斷,會因為中後台作業不及而無法反應,甚至可能加劇市場恐慌情緒。金融海嘯之後,G20國達成了要儘速推進讓金融衍生品在交易所結算交割的共識,正是為了降低這類系統性風險。所謂交易所模式,就是以交易所做為每筆交易的中央結算交易對手 (Central Clearing Counterparty, CCP),允許所有參與交易所的會員之間的多對多借貸關係上的信用風險,轉化成一對多的支付風險,也就是說,交易對手彼此之間人欠欠人,通通變成CCP概括承受,計算差額後多退少補,讓市場能維持運作。雖然CCP的模式無法保證金融危不會發生,也難以規避交易對手間因為有CCP可以當後盾而放寬風控標準的道德風險,但在更好的模式出現前,CCP是最多人接受的模式。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拓樸架構 (連接模式) 已經有了去中心化的雛形,但實質架構仍是一個個中心化運作的節點,透過效率低下的網絡聯接,且不同資產級別之間的風險監控與資金流向尚未做到全局式的監控,但Basel III以及其他陸續將推出的監管要求,使得大型金融機構必須加速處理這些問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正好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圖示
(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互聯網是否放大了系統性風險? 資料來源: OTC Derivatives & Systemic Risk in Financial Networks)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從這個角度觀察Blythe加入DAH的決定,邏輯就非常清晰了。Blythe指出,DAH的營運策略不是建立在相信區塊鏈是最終答案而去尋找問題,而是在已經看到問題之後,以開放心胸與對未來技術發展不抱成見 (agnostic)的態度,積極探索協助大型金融機構建構合適的轉型策略與執行方案。不抱成見不等於沒有意見,既有金融體系的架構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走向去中心化、分佈式的計算架構,對在營收下降、成本難降的艱困環境中的金融業,是中長期正確的發展方向。DAH於今年六月收購了一間新創企業Hyperledger,以構建全球Internet of Value為目標,提出了一個類似「賬聯網」的發展願景。Hyperledger的核心技術是協助一群彼此間有互信基礎的金融機構組建各自的私有區塊鏈,再以分佈式網絡的架構互連,達成不同資產級別的即時結算交割。對DAH而言,收購Hyperledger意味著不對單一數位貨幣抱持成見,卻又對未來金融互聯網以及全球物聯網的拓樸結構表示了正面意見。

圖示
圖示

IBM於最近一篇關於物聯網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從更大的尺度上觀察,支付系統的演進彷彿互聯網拓樸結構的變遷: 中心化的封閉系統逐漸讓位給去中心化的開放系統。這個IBM預期的「設備民主」(device democracy)將擁有足以讓聯網設備從幾十億台到幾千億台規模的承載能量。基於區塊鏈範式的支付系統,可能是這個新世界賬聯網的金融核心基礎建設。如何協助既有支付體系中各種中心化封閉系統向去中心化開放系統轉型,已成為全球金融體系自我革新的重要議題。DAH的發展策略,亦與IBM的看法相若。區塊鏈技術是否一定會成為未來金融科技主流,仍有爭論,但以去中心化、分佈式網絡的思維主導金融體系的長期演進,是共識。中文世界的金融業者與監管機關有必要持續關注這個趨勢,並趁早積極佈局握有關鍵技術與人才的新創企業,以免又錯失大時代,徒增時不我予的喟嘆。

圖示
圖示

*作者為市場觀察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