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專文(下):第二道靈魂的試煉─位置

2015-09-09 06:20

? 人氣

對岸對我們以「中華民國」而存在,顧忌的不外乎兩個可能:一,我們還要「光復大陸」;二,我們還要在國際的外交舞台上和他們較量「兩個中國」,「混淆視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可以清楚地幫他們澄清這兩個顧忌。第一,不說現實的因素,法理上,中華民國早已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存在「光復大陸」的可能。第二,正因為第一點不存在了,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在國際上要和他們較量「兩個中國」。

對岸以中華民國來對待我們,最實際也最符合雙方利益。否則,如果他們不接受台獨,又不接受我們是中華民國,那要接受我們是什麼?

因此,我們大家共同的考驗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對岸面前清楚而不卑不亢地講出「中華民國」。

◎注意對岸的變化,但不要唱衰

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也要密切觀察、了解、注意對岸。

現居北京的記者胡采蘋,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想鼓勵所有台灣學生更積極、多角度的閱讀中國歷史,甚至應該積極的到中國求學、居住,才能深刻體會台灣與中國的差異,理解台灣應對中國應該有哪些策略,幫助台灣更智慧的應對中國。與中國的相處是台灣無可逃避的現實,捏造一套自我想像的中國歷史無助於現實,逃避現實同樣也不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面對。」

很多年輕人都在這麼做了。我前面談到的譚端、張卉君、謝耀輝,都是例子。實際在發生的,當然更不計其數。未來不論誰執政,如果不仔細聆聽這些人的心得,而以自己或統或獨的主觀心態閉門造車,不只浪費台灣最珍貴的國家資源,也是在自我製造危機。

觀察對岸的時候,我們又需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變化。

台灣不少人一路看衰對岸,也有人等待對岸因為經濟衰退、各種社會壓力爆發,而有崩解的一天。

我也認為需要密切注意。目前他們各方維穩力量之大,固然穩定了現狀,但也難有紓解社會壓力的出口。而壓力沒有出口,總是個問題。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

但我說要注意他們的變化,不是要看好戲,更不是唱衰。

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有條件看中國的好戲,唯獨台灣沒有。

我們離他們太近,與他們的關係太過密切。

這個龐然巨物如果出問題,我們跟著遭殃的機會太大。可能是因為他們倒下之前的塵埃就先窒息了我們;可能是他們在踉蹌的步伐中急於找到一塊墊腳之處,而先把我們踩扁。

所以我們藉由鏡子不斷地調整自己,也是不斷地調整如何和對岸相處,如何讓對岸知道我們存在的價值。

◎較勁的合作

讓對岸知道我們價值的最好方法,是較勁的合作。

我在兩年前一月給馬總統和社會大眾的信裡,以及次年給習近平主席的一封公開信裡,都提到台灣為什麼需要和對岸進行較勁的合作:

台灣很小,大陸很大,雙方真要長久和平,需要透過實力的較勁來進行相互的合作。這裡的較勁,不是為了敵對,而是為了讓雙方彼此知道對方的實力與價值。對台灣來說,只有較勁而沒有合作,會形成無謂的衝突;只有合作而沒有較勁,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倚賴而被淹沒。

台灣需要盡一切力量拉長時間等待。別人說 In God We Trust(我們相信上帝),我們說 In Time We Trust(我們相信時間)。讓時間找出答案,讓對岸知道我們的價值。

郝明義和他的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郝明義和他的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網路與書出版)

九月九日下午兩點半,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1DE會議室,舉行新書發表會,同步直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