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專文(下):第二道靈魂的試煉─位置

2015-09-09 06:20

? 人氣

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我們當然有豪氣。(書封)

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我們當然有豪氣。(書封)

統獨之爭,使用的是同一張地圖。換一張地圖,

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關鍵位置,以及在這個位置上需要的等待。

◎換一張地圖看自己的位置

對我們靈魂的第二個考驗,是我們要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以及持續到今天的統獨之爭,看來兩者各據一端,但事實上兩者是互為表裡。統派和獨派,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集中於中國大陸和台灣;他們的地圖,鎖定在兩岸。

因為認知和地圖以兩岸為大,所以統派的人不理解也敵視獨派的人,覺得他們是硬要把原來一體的東西切分出去。

因為認知和地圖以兩岸為大,所以獨派的人不理解也敵視統派的人,覺得他們是把原來就分開的東西捏合在一起。

因為地圖上只有這麼兩端,所以統獨都只會看到兩端之間的黑水溝,而看不到地圖之外的太平洋。不過統是由黑水溝的西端往東看,而獨是由黑水溝的東端往西看。往東看的人根本看不到太平洋,往西看的人也是背對太平洋。

統獨講的是同類的語言,只是使用的詞彙不同。統獨也在使用同樣的地圖,只是看的方向不同。

因此,陳水扁喊「海洋立國」;馬英九喊「海洋興國」,但實際上誰都沒有真正注意到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如果我們換個地圖看,換個台灣在世界地圖上看,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

黑水溝,只是我們西邊的一道海峽,海峽的另一邊,有個大陸。我們的東邊、北邊和南邊,有廣闊的太平洋,以及其他遠近不同的鄰居。

從政治地緣來看,我們是面對中國,北自日本南到菲律賓的東亞島鏈的中心點;從文化地緣來看,我們是整個南島語系的頂端;從海洋地緣來看,我們是黑潮流域的中心點。

◎我們要練習動態的平衡

即使不談統獨,也有很多人在擔心台灣的邊緣化。其實,台灣只有在把自己放進僅有和對岸在一起的地圖裡,才會邊緣化;把地圖放大來看,台灣永遠都在太平洋亞洲的一個關鍵樞紐上。

這兩年,因為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尤其進入今年,看著安倍去美國表態,看著越南、緬甸也紛紛與美國走近,很多人感受到因為中國的強勢崛起,台灣在新的國際形勢之下,有新的槓桿可用。

這兩年的新形勢固然有變,但我覺得台灣其實從來都不必小看自己。我們一直都在一個關鍵位置上。

台灣應該善知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擔心與對岸實力懸殊而覺得不如及早投降固然不足取,只想讓自己成為美國的保護國,也是自毀身價。

不論中國大陸是否要向外擴張,也不論以美國與日本為首的太平洋其他國家是否要圍堵,台灣從來都處在一個關鍵樞紐上,應該善用自己關鍵樞紐的機會。李光耀已經告訴我們,蕞爾之地的新加坡,是怎麼善用自己「位置」的價值而生存、發展的。何況是資源比新加坡還多,位置也更緊要的台灣?

當然,有人會說這種關鍵樞紐好危險。但這就是我們的位置,我們應該接受這種挑戰,欣然地。平衡,是這個位置上最核心的觀念與心態。平衡,也是我們唯一能倚賴的工具和方法。

想要急統,讓台灣成為突破這整個東亞島鏈的缺口;想要急獨,讓台灣成為永遠在太平洋上封阻中國的城垛,都是不切實際,並且會給我們自己帶來毀滅性的危險。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讓自己成為幾方勢力激盪中的平衡點。颱風中,唯有颱風眼是平靜的。東亞風雲激盪中,台灣唯有站在平衡點才能安全。

而所有的平衡,都是動態的平衡。一如有人蒙眼持平衡桿而能走兩棟高樓間的鋼索。

◎馬總統只有局部成立的話

馬總統在他就任七周年記者會上,特別強調七年前的「哀鴻遍野,哭聲震天」,提醒大家陳水扁總統曾經造成的兩岸險境。也常自豪地說自己的政績是不統不獨不武所締造的和平,並把「維持兩岸現狀」當作自己特有的發明。

他的話只有局部成立。

陳水扁總統的確因為他的一意孤行而把台灣推到烽火邊緣,林濁水曾經把那個過程寫得很清楚。

然而,「維持兩岸現狀」並不是馬總統任內的創舉,李登輝在提出兩國論之前,兩岸之間也有過不緊張的日子;並且馬總統任內的「維持現狀」讓太多人感受到那是一路向中國對岸傾斜,甚至屈膝的「維持現狀」。以至於很多人不以為然地說:台灣人不想鎖國,但也不要你把台灣鎖進中國。

◎請對岸正視中華民國

認清我們的位置後,我們需要重新對待自己的國家。

不是別的國家,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目前只有中華民國最能在這個位置上保持動態平衡。

我可以體會台灣很多人對「中華民國」的感受。

有一天傍晚,我在一個捷運站的星巴克咖啡店裡訪談林濁水。他背著門,斜對著我。

談到中華民國的時候,我問林濁水是否能接受。

「想起以前⋯⋯」他停頓了一下,前後不到一秒的時間裡,他臉上快速閃過了以憤怒為主,卻同時混雜了諸多情緒的表情。然後他的語調又恢復了先前的冷靜,「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他簡單地回答。

林濁水那個表情,我相信可以代表許多台灣人想起戒嚴時代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的情緒。

正因為如此,我也對二○○八年的那個場面特別難忘。

那年十一月,為了歡迎陳雲林來台,有些在路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被撤掉,結果是長期為中華民國吶喊的人不見蹤影,反而是許多長期不認同中華民國的綠營支持者,手持中華民國國旗而吶喊。

那是令人初看才剛要笑起來,接著卻會落淚的一幕。

如果像林濁水所建議,今後不論誰執政,在兩岸關係上都該重回以國為重,而「黨不會跑到政前面,更不會跑到國前面」,那麼不論是哪一個黨執政,都應該向對岸傳達一個訊息:請對岸正視我們是中華民國的現實。

對岸對我們以「中華民國」而存在,顧忌的不外乎兩個可能:一,我們還要「光復大陸」;二,我們還要在國際的外交舞台上和他們較量「兩個中國」,「混淆視聽」。

我們可以清楚地幫他們澄清這兩個顧忌。第一,不說現實的因素,法理上,中華民國早已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存在「光復大陸」的可能。第二,正因為第一點不存在了,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在國際上要和他們較量「兩個中國」。

對岸以中華民國來對待我們,最實際也最符合雙方利益。否則,如果他們不接受台獨,又不接受我們是中華民國,那要接受我們是什麼?

因此,我們大家共同的考驗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對岸面前清楚而不卑不亢地講出「中華民國」。

◎注意對岸的變化,但不要唱衰

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也要密切觀察、了解、注意對岸。

現居北京的記者胡采蘋,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想鼓勵所有台灣學生更積極、多角度的閱讀中國歷史,甚至應該積極的到中國求學、居住,才能深刻體會台灣與中國的差異,理解台灣應對中國應該有哪些策略,幫助台灣更智慧的應對中國。與中國的相處是台灣無可逃避的現實,捏造一套自我想像的中國歷史無助於現實,逃避現實同樣也不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面對。」

很多年輕人都在這麼做了。我前面談到的譚端、張卉君、謝耀輝,都是例子。實際在發生的,當然更不計其數。未來不論誰執政,如果不仔細聆聽這些人的心得,而以自己或統或獨的主觀心態閉門造車,不只浪費台灣最珍貴的國家資源,也是在自我製造危機。

觀察對岸的時候,我們又需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變化。

台灣不少人一路看衰對岸,也有人等待對岸因為經濟衰退、各種社會壓力爆發,而有崩解的一天。

我也認為需要密切注意。目前他們各方維穩力量之大,固然穩定了現狀,但也難有紓解社會壓力的出口。而壓力沒有出口,總是個問題。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

但我說要注意他們的變化,不是要看好戲,更不是唱衰。

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有條件看中國的好戲,唯獨台灣沒有。

我們離他們太近,與他們的關係太過密切。

這個龐然巨物如果出問題,我們跟著遭殃的機會太大。可能是因為他們倒下之前的塵埃就先窒息了我們;可能是他們在踉蹌的步伐中急於找到一塊墊腳之處,而先把我們踩扁。

所以我們藉由鏡子不斷地調整自己,也是不斷地調整如何和對岸相處,如何讓對岸知道我們存在的價值。

◎較勁的合作

讓對岸知道我們價值的最好方法,是較勁的合作。

我在兩年前一月給馬總統和社會大眾的信裡,以及次年給習近平主席的一封公開信裡,都提到台灣為什麼需要和對岸進行較勁的合作:

台灣很小,大陸很大,雙方真要長久和平,需要透過實力的較勁來進行相互的合作。這裡的較勁,不是為了敵對,而是為了讓雙方彼此知道對方的實力與價值。對台灣來說,只有較勁而沒有合作,會形成無謂的衝突;只有合作而沒有較勁,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倚賴而被淹沒。

台灣需要盡一切力量拉長時間等待。別人說 In God We Trust(我們相信上帝),我們說 In Time We Trust(我們相信時間)。讓時間找出答案,讓對岸知道我們的價值。

郝明義和他的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郝明義和他的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網路與書出版)

九月九日下午兩點半,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1DE會議室,舉行新書發表會,同步直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